Month: May 201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俞天任 2011-05-31 历史已经证明了,一个产业只要出了国门就再也回不去了,不管这次日本会有一些什么行业转移到中国来,也不管这些行业到了中国之后会有些什么作为,能够肯定的是一条:这些行业再也回不了日本了。 最近,一家名为“平谦国际”的香港投资公司因为在大连的招商项目而在日本成为了谈论的话题,《日本经济新闻》和《日刊工业新闻》都在头版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隶属于迈高投资集团的香港平谦国际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中国工业房地产投资的,先后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成功地运营了长安、东坑、南沙和昆山四个现代产业园,总开发面积在350万平方米以上。日本产业界都知道这个公司,因为在他们进出中国大陆时经常要和这家公司打交道。   但是,“平谦国际”这次开发的大连产业园之所以能上《日本经济新闻》和《日刊工业新闻》头版,在于“平谦国际”此次动作触及到了日本人经济上和感情上都最脆弱和矛盾的那一块。   “平谦国际”这次可不是简单地在大连弄了一块地皮盖了一些厂房提供给需要的厂商,而是特别针对在今年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的日本企业出台了一些很少见的优惠条件。   中国过去常常会推出诸如在一定时间内减免税收之类的优惠措施,通过增加企业收益来在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当地。而这次的优惠条件很不同,包括“保证两年内能从中国商业银行得到生产所需要的无息贷款”;还承诺提供帮助使之能够在合同签字之日起100天之后就开始生产,而到现在为止的一般惯例最快也是200天左右开始生产;针对日本企业对中国员工流动性大的顾虑,还答应提供帮助使得中国员工不会随便跳槽。   日本媒体猜测,这些优惠条件已经不是“平谦国际”一家企业所能做到的了,应该是体现了中国的国家意志,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经济产业方针。   过去,中国需要“引进外资”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但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令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就是说,单纯的货币“外资”已非中国所急需。这些外汇储备来之不易,坦率地说,都是那些农民工们的血汗。但是,中国不能永远依靠那些农民工的廉价和辛苦来换取在国际生产和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中国需要产业升级。但是,很多因素使得中国的产业升级实际上很难实现:中国还没有一个使得中小私营企业主能够积极进取的体制,中国的中小企业并不能自发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而中国很多国营企业除了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暴利之外,更不能指望其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但这次东日本地震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机会。在地震中大批日本企业遭灾,从而使得全日本以至于全世界的产业都受到了打击或者影响。这种现实迫使日本大企业要考虑通过分散零部件供应的风险来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这种分散风险既包括分散到日本其他地区,也包括分散到世界上其他国家。   从日本政府来看,当然希望这次要分散的日本制造业能够尽量留在日本国内或者前往那些和日本在意识形态上更为一致的国家和地区,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并不能为日本政府的意愿而左右。除了现在世界生产中心就是中国大陆这一基本事实之外,日本很难找到能够开发为工业团地的大片土地,而现在日美的商业银行都还没有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很难负担由于企业生产基地转移而产生的巨大费用。这些因素都使得日本企业最后还是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中国又正好及时打出了土地和资金以及速度这三张牌来。   笔者在拙作《东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曾说过“出来了就是不归路”。历史已经证明了,一个产业只要出了国门就再也回不去了,不管这次日本会有一些什么行业转移到中国来,也不管这些行业到了中国之后会有些什么作为,能够肯定的是一条:这些行业再也回不了日本了。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祚来 2011-05-30 当代中国人,需要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与文化感情,来弥合伤痛,重建和平的两岸关系。经济贸易是一条线,而文化艺术则是另一条线,这两条线不断来回穿梭编织,两岸统一的愿景就日渐明晰起来。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艺术史上是名作,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能引起普遍关注,甚至声名显赫超过了似乎任何一卷古代书画作品,得益于2010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与记者见面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总理期待通过历史名画“旷世合璧”,以此寓意两岸统一的愿景。   传统经典艺术名作被赋予泛政治象征价值,《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展出,使大陆文化界有了某种使命感。浙江有关方面将其作为重大文化项目开始运作。2010年6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访问台湾,明确表示浙江愿意为《富春山居图》“手足”相聚走出第一步,将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先送到台湾展出。此后浙江省博物馆积极与台北故宫博物馆开展对话,于2011年1月16日签署了备忘录,同意《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   一幅画,本来没有任何政治背景与内涵,但因其特殊的身世,被分裂成两半,一半在大陆浙江省博物馆,另一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它的泛政治象征意味因此显现了出来。总理匠心独运,通过艺术作品,引申出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情怀,也许政治一时无法完成统一,但文化与经济却总是可以先行一步,完成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或开始一体化进程。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总理这句话,充满历史悲情,人们会想起六七十年前的那场内战,想起因内战而导致的无数同胞骨肉分离。传统中国伦理社会,最重视家庭团圆,而国共内战造成的分裂,使无数家庭经历近半个世纪的生离死别,它给家国造成的创伤,无法用任何文字来描述。当代中国人,需要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与文化感情,来弥合伤痛,重建和平的两岸关系。经济贸易是一条线,而文化艺术则是另一条线,这两条线不断来回穿梭编织,两岸统一的愿景就日渐明晰起来。   我们总是能听到“政治互信”或政治共识这样的名词,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达成文化互信与文化共识,经济互信与经济共识。其中,文化互信与共识,是历千百年历史而形成的;政治互信与共识,却受制于现实的状态,不仅受制于不同的政治形态现实,还会受影响于世界政治经济生态。   大陆近年来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以说用心良苦。两岸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互动前所未有。这一切所要达到的,无非互信二字。通过经济与文化的互惠交流,通过量变,以期收获政治互信与达成更高层次上的政治共识。   这次《富春山居图》的一部分《剩山图》主动赴台故宫展览,进展并不是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简单、顺利。由于历史原因,两岸文物法规有许多不能对接,台湾方面即有人担心,台湾赴大陆参展文物会不会遭扣押。除此之外,在台湾政治语境下,即使是传统文化的交流,亦难免会被“政治化”。   藏于浙江的《富春山居图》,约占总画幅的十分之一,因其图主体部分为山峦,故名之曰《剩山图》,而藏于台北故宫的《富春山居图》,占总画幅的十分之七八,名为《无用师卷》(因为此画是为赠送给无用禅师而绘),中间烧毁的部分,约十之一二。画幅中的山水篇幅与两岸拥有的自然山水,恰成反比。现在大陆主动让《富春山居图》合璧,《剩山图》渡海赴台,但台湾的《无用师卷》却因为种种因素,难以到大陆展览成行。政治与文化的交相成趣,也许只有两岸的中国人,才能品出个中滋味,个中奥妙。   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通过文化交流与文化共识,最终达到政治共识与互信,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其影响却极其深远。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汤本 2011-05-2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日前率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方面的高规格接待,同时解放军军乐团首次访美并与美国军乐团合作演出。这是中美军事和安全合作的一个新里程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日前率高级代表团访问美国,受到美国方面的高规格接待,同时解放军军乐团首次访美并与美国军乐团合作演出。这是中美军事和安全合作的一个新里程碑。   理解这个里程碑的意义,首先要了解中美过去曾有过的战略合作和军事交流状况。众所周知的是,中美的战略合作起自上世纪双方针对前苏联的霸权主义和越南的小霸权主义。这是冷战时期和苏联解体前中美共同敌人所促成的战略合作。进入本世纪以来,中美军方交流也仅仅限制在军舰互访、演习观摩、建立海上安全机制、人道救援等外交友好性质的层次。在两军交流中,比较有深度的是中国海军军官进入美国海岸防卫学院学习,以及受到民间赞助的中国军官哈佛大学短期培训班。前者,因为美国海岸防卫队不属于军方管理,属于美国政府的管理,没有出现国会的阻挠,但在事实上有助于促进中国海防的现代化。后者,则因为军方来到民间大学学习,虽有军事战略和国际战略课程,但美国军方并未涉及活动,只是中国军方单向在美交流,因而没有受阻。   在第三次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之后陈炳德总长访美,其深刻意义在于双方在没有共同敌人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但是中美之间现在的军事合作,需要跨越自我的难度和阻力必然超过以往。   这次陈炳德访美,两国军事安全合作有几个新突破点。第一,双方将分别对已经建立的海上安全机制和空中安全机制,给予确认并予以具体的工作落实。第二,双方高层军事领导人的会谈,不仅仅是沟通、解除误会,还将探讨两军的具体合作交流项目。第三,美方安排陈炳德访问只有军事盟国才能访问的军事部门,是中国军方领导人首次参观考察美方的要害部门,显示出美方的诚意。第四,中国军乐团访问美国是中美建交以来首次在华盛顿和美军军事基地与美国军乐团同台演出,更具有促进中美两军友谊的意义。   中美军事交流合作还存在三大障碍,包括美国对台军售、美国对中国近海和近领空的侦查以及美国对华高科技设备销售的禁令尚未实际解除。中方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底线,而美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而“中美亚太安全”对话机制的创建,更显示出双方在军事安全合作方面的诚意和努力。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郭正 2011-05-27 拉登被击毙的地点——阿伯塔巴德是中巴国际公路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起点。这是美军首次触及这条中巴“战略生命线”,显示出美军的打击范围能够覆盖到中巴公路。美军此举实际是向中国释放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而这个信号又出现在中巴建交60年之际,因此中国必须对美国在中亚的战略意图有更清晰的认识。 2011年5月2日,美军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了本·拉登,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反恐战争终于取得了最重大的突破。一时间围绕“拉登之死”出现了诸多评论,但是这些评论中却都遗漏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拉登被击毙的地点——阿伯塔巴德的战略地位。阿伯塔巴德不仅仅是号称“巴基斯坦的西点军校”的“巴基斯坦军事学院”的所在地,更是中巴国际公路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起点。而中巴国际公路正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略生命线”。   中巴国际公路,又称喀喇昆仑高速公路(Karakoram Highway,缩写KKH),始建于印巴战争结束后的1966年,北起中国新疆的喀什,向南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经过塔什库尔干、红其拉普山口、吉尔吉特等要冲,到达阿伯塔巴德。中巴公路全长1300公里,行车约35小时。它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战略出口,不仅是连接印度洋的唯一通道,在未来还可能要承载中国的“能源生命线”的重托。2006年起,中方投资30亿人民币改建及拓宽中巴公路全线,以扩大中巴公路的载运量及提高公路的使用稳定性,从而赋予其更大的战略影响力。   美军突击阿伯塔巴德击毙拉登的行动是美军首次触及中巴公路这条“战略生命线”。美军此次行动,无疑显示出其打击范围能够覆盖到中巴公路;相反的,中国对于巴基斯坦境内的纵深战略目标的控制能力还不及驻阿富汗美军。另一方面,美军以武力向巴基斯坦证明,中巴两国长期建立的战略合作在美军面前也是脆弱的,中国并不能以一条战略公路来保护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   美军此举实际是向中国释放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而这个信号又出现在中巴建交60年之际,因此中国必须对美国的战略意图有更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美军这次释放出来的危险信号,旨在干扰中巴两国的战略合作,从而干扰中国的整个西部战略,并有意遏制中国向伊朗、中亚、中东以及印度洋延伸的战略意图。在从东北亚到中东完成了一系列的全球战略变轨的动作后,美国转向中国的西大门,其地缘战略上的包围和挤压作用不言而喻。在中亚及巴基斯坦问题上对中国施压,无论是声东击西还是两面钳制,目的在于对中国的总体军事战略起到干扰作用,也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调整争取时间。   巴基斯坦国内本来就已存在诸多难题与危机,如今其安全环境又突然恶化。加上巴基斯坦在中印战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中亚出海口及能源走廊的战略地位,美国势必考虑将巴基斯坦作为下一个的战略支点,以代替或配合阿富汗推动其全球战略变轨的布局。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联合宣言表示支持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也想在这个时候加强一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获得一些战略格局上的先机。中美俄三国间的战略角力同时出现在巴基斯坦,难免会使其陷入战略选择的困境。   面对来自外界的挑战,60年时间所建立的合作信心对于当前的中巴两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信心也决定着中巴关系的走向。中国是否能够赢得“后拉登”时代的中亚战略角力,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如何继续把握好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良好战略关系,将是未来十年中对中国决策者的一大考验。
天大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王家棣 2011-05-25 拉登死了,然而他的恐怖幽灵还活着。而美国的确在这场反恐战争中被拖得疲惫不堪。世人拭目以待的是,美国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借拉登之死尽早体面地结束海外战争,并消解穆斯林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仇恨。 本·拉登被美军击毙,这对处在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人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是,根据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在这一消息公布的前后各两天对1200名美国成年人所作的民意调查,奥巴马总统的工作肯定度和竞选支持率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消息公布后,只有30%的美国人认为国家走在正确轨道上;只有27%的美国人认为经济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只有33%的美国人支持继续阿富汗战争。   谁都知道,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反恐斗争的结束。美国更清楚,虽然拉登之死标志着基地组织的重大挫折,但拉登早已从一个恐怖组织的首领转换成“圣战”的意识形态偶像,许多拉登没有直接领导或没有具体联系的恐怖组织不会因他的死而停止活动。反恐战争既没有固定的战斗模式,也无法等来敌方的投降书或签订和平协议。   拉登之死的真正赢家,正是将伊斯兰与西方两大文明引向冲突的拉登自已。他寻求的是激进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其在伊斯兰世界拥有数千万的信徒,广布在中东、北非、亚洲和欧洲。把美国拖入昂贵和旷日持久的战争,让美国破产,正是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组织对美国宏观战略的一部分。拉登死了,然而他的恐怖幽灵还活着。而美国的确在这场反恐战争中被拖得疲惫不堪。世人拭目以待的是,美国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借拉登之死尽早体面地结束海外战争,并消解穆斯林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仇恨。   美巴关系变得敏感脆弱   美国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越界单边行动,以及拉登在一个距离伊斯兰堡只有60英里小镇居住了这么多年,这两件事使得美巴两国关系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   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5月5日在接受法国《世界报》专访时曾经这样表示,巴基斯坦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基地”组织相关信息,没有巴基斯坦的支持,美国无法击毙拉登。   但是,美国发出的是和巴基斯坦截然不同的声音。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要求巴基斯坦解释,为何拉登能够在一个离伊斯兰堡这样近的大院里生活达六年之久?!参议员约翰·克里(John Kerry)质疑说:怎么会没发现拉登就住在巴基斯坦的美国西点军校隔壁?所有的美国人都被这一问题困扰。德州共和党众议员凯·格兰杰(Kay Granger)、众议院主席、国家和外交行动拨款小组委员会 (拥有对巴基斯坦援助的司法管辖权)主席致信克林顿·希拉里,表示对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出现巨大不确定性的“关注”。   尽管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呼吁削减或停止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中的有识之士都认为美巴关系非常重要,事关美国反恐的成败。他们更希望借着拉登之死,加速美军从阿富汗的撤离计划。虽然美国怀疑巴基斯坦国内有包庇拉登的恐怖主义网络,但由于美国还需要继续依赖巴基斯坦为其在阿富汗的美军提供补给和提供反恐情报,因此在现阶段与巴基斯坦政府摊牌或反目显得极不明智。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前主席彼得·胡克斯特拉(Peter...
穆 骏 2011-05-24 2012年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选年,美国与台湾地区的选战已经拉开了序幕。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这种为了选票而挑衅中国的“大选综合症”将会愈演愈烈,2012年的太平洋与台湾海峡都不会风平浪静。 2012年是美国等西方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大选年,其中美国与台湾地区的选战已经拉开了序幕。选举本来是民主国家与地区定期的常态运作,从长远来看,即使是火爆的选举,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局势影响有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的选举几乎都离不开中国这个话题,而且随着各个国家与地区内部局势的演变以及中国大陆国际地位的迅速飙升,候选人利用中国问题为自己竞选增加人气、哗众取宠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马英九竞选连任要打中国牌   5月20日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上任三周年,这个日子也预示着下一轮“总统”选举的选战已经开始。三年前接替陈水扁的马英九,其执政理念与实践都得到台湾多数民众的认同,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上作风扎实务实,缓和了陈水扁执政期间造成的紧张局势,两岸签署了ECFA,两岸关系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就在下一轮大选拉开序幕的这段日子,马英九借WTO内部文件“矮化”台湾的事件大打出手,一反低调作风,连续加码抗议,同时要求美国出售F -16战机等先进武器给台湾。据台湾大学一位姓李的教授透露,马英九还会在两岸关系上继续“发威”。他说,选战来了,这是意料之中的。   分析人士认为,马英九执政三年风平浪静,也没有太大的失误,携着执政资源,按说竞选连任压力不大。但他平稳的作风被指责为“缺乏激情”,在两岸关系上“稳健、务实”的做法却又被绿营指责为“太软”甚至“卖台”等,理性的看,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然而,在一个不成熟的民主政体下,选举本来就不完全是理性的,选民们更不都是成熟的。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就成了马英九这次选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马英九来说,还有一个问题:他的竞争对手民进党的候选人蔡英文是一名女性。台湾民众在看到两位候选人政纲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很可能出于“求变”、“求新”的心态而选择蔡英文。例如,台湾已有网友表态,台湾要创造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奇迹,挑选一位女性“总统”。   马英九不可能没有感觉到这种压力,而从民主政治的操作来说,打破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话题。笔者分析认为,这个话题很可能就包括两岸关系。以目前的事实来看,确实如此。   美国两党相争都拿中国说事   与台湾相比,美国总统大选同样激烈,在中国议题上可能会走得更远,也更加离谱。拉登被击毙,过去十年选举中最激烈的反恐议题将会暂退二线,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有可能把中国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最近已经出现这一迹象。   就在中美两国展开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际,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对她的独家采访。在这篇采访中,希拉里谈论中东革命时主动谈到中国,她称:“我们并不因为中国人权纪录糟糕就拒绝与其打交道,我们不拒绝跟沙特打交道……”希拉里随即高谈阔论民主自由是大趋势,中国试图阻止民主的大趋势是徒劳无益的。她说:“他们(中国政府)办不到,但他们要坚持尽可能长久。”...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纪硕鸣 2011-05-23 未来几个月,在台湾面临会否再次政党轮替的当口,北京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两岸议题冲击台湾选情,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应该更为慎重,切莫放出狠话,避免选举期间卷入两岸关系纷争,被台独分子炒起话题,刺激了台湾民众的情绪。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在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谈及美国对台军售时说:“美国制定的《台湾关系法》实际上是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法律,用美国的一个国内法管其他国家的内政事务……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太霸气了。”陈炳德还透露,这两天他也和美国议员进行了接触,有不少议员也感到《台湾关系法》该到了重新审视的时候。陈炳德讲话掷地有声,一直以来,没有中国的官员会如此直接、当面“顶撞”美国霸权。电视画面所见,连马伦都有些愣住了。不过,对这番话,有反应的还不止中美两国的官员和民众,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局也有些不快并迅速作出了回应。   台湾“外交部”次长侯平福5月19日在回答“立委”林郁方的质询时表示,在美国国会,无论是参议院或众议院,绝大部分都支持《台湾关系法》,中共说要游说修法“不是那么简单”。   按理说,陈炳德痛批的是美国,讲的主要是中美关系,为何会引起台湾方面的紧张,和中国大陆较友好的“立委”都要站出来说话?这是因为《台湾关系法》不仅涉及到美台关系,也同样与两岸关系有关。台湾当局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不仅要出来回应,而且还要态度强硬,堵住绿营的嘴。   两岸议题例来是热门话题,在马英九率领国民党重返执政舞台后,两岸携手走向融和,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效应下,台湾朝野都感受到拉近两岸距离的利好。但政治和军事议题仍然没有对话的时间表,双方尚未建立互信而成为敏感话题,马英九处理不好,随时会成为政治毒药,遭到绿营的攻击。   尤其当前台湾面临新一轮选举,执政的蓝营还没有必胜的优势,两岸议题对台湾选举的影响,既会因为台湾经济向好而令蓝营受益,也会因为政治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当而令蓝营受指责,遭遇票房滑铁卢,这是双刃剑。面对大陆方面放出“狠话”,台湾方面一般均以“狠话”还之,同样显示自己的强硬立场。但如此“狠”来“狠”去,最终受损的还是两岸的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一旦台湾舆论认为台湾所谓的“核心利益”受损,如果台湾执政当局回应无关痛痒,即会被反对派质疑是“向对岸屈膝献媚”;如果说话过硬,又会破坏了马英九当局执政后两岸日益修好的关系,伤害了大陆民众的感情进而有可能引起更大的反弹。   美国执行《台湾关系法》,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售武给台湾也亦如此。我们不赞同美国或其他国家向台湾提供军备,但并非是因为害怕美国提供了军备可以令台湾强大到足以在军事上抗衡中国大陆;对美国来说,他们也不会认为向台湾军售,提供F16C/D型战机等,就可以令台湾固若金汤。美国此举的实质意图是通过军售损坏中国人民的感情,令两岸关系恶化,从而从中渔利。美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在对美放话涉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需要谨慎,千万别中了美国圈套,伤害了两岸关系。   对美国甚至台湾的分裂者放狠话,自然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强硬立场,也让民众感到痛快。但事实是,一二个重要官员出来说些强硬话,改变不了美国立场,美国不会因此而修改《台湾关系法》,相反却让台湾感到不安。美国从来不会依是非、事实来说话,而一贯按照他的价值观、他的利益来行事。所以,在涉台问题上,中国应该固守立场,不放狠话,但以实力说话。   这个实力,不仅是军事实力,更是政治实力、政治智慧。对北京当局而言,解决两岸问题,固然要靠军事实力,但更重要的是靠政治实力、政治智慧。事实上,今天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北京依赖的还是政治智慧、政治实力。无法回避的是,在争取台湾人民在两岸和平统一及中国人身分认同方面,政治实力、政治智慧比军事实力更重要。   很显然,即使国民党重返执政舞台之后,在建设台湾、争取民意等方面都从两岸关系的改善中得到益处,但在选举中可以看出,无论如何,执政的国民党都不愿意将可以做不能说的两岸关系改善当作选举优势,更不愿意在大选之前涉及两岸的政治议题。   2012年1月,台湾面对新一轮的大选,无论是蓝营守住“立委”优势还是马英九争取连任,都是一场硬战、苦战。未来几个月,在台湾面临会否再次政党轮替的当口,北京应该记住历史的教训,警惕两岸议题冲击台湾选情,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应该更为慎重,切莫放出狠话,避免选举期间卷入两岸关系纷争,被台独分子炒起话题,刺激了台湾民众的情绪。
  天大研究院 2011-05-21 新华网惠灵顿5月21日电(记者夏文辉)21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举行的中新关系研讨会上,中国和新西兰战略分析家认为,在日益发展的经贸交往基础上,努力拓展更深领域的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课题。     新西兰外交贸易部副秘书长麦康年曾任新西兰驻华大使,2002年在中国主持了新中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他说,5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成为新西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多层次的交往明显加强。 中方代表团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赵启正说,中新关系互补性很强,在全球化大潮下,两国的发展都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掘潜力,推动两国更广泛的合作。 坎特伯雷大学政治系安琳博士系统地回顾了中新交往的历史。她认为,新西兰政府已将中国列为“基础国家关系”交往国,新中交往将更加密切。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查培新表示,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在很多双边、地区和国际事务上,中新两国存在广泛共识。 与会专家还就南太平洋事务以及中新在这一地区的合作进行了探讨。中国专家阐述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对新西兰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表示赞赏,并希望在这一原则下,拓展中国同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南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的关系。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新西兰国际事务学会、香港天大研究院共同举办。研讨会将就中新关系、扩大中新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中新在经贸、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来自两国学术和商界的专家和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方代表团由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赵启正率领,代表团成员还包括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上海宝钢前董事长谢企华、中国国际战略协会副会长龚显福、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韩锋等。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汤本 2011-05-20 瑞德此次访华的深度信息之旅显示,美国需要深度了解崛起中的中国。对于这个历来最大规模的参议员访华团来说,这次访问,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中美全面合作和互信,揭开美国参院对华史的新篇章,一方面也让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感到一种面对当下困难,如何起衰振弊的巨大压力。 4月18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利•瑞德(Harry Raid)首次率团访华,引起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称之为“深度信息之旅”(Informative throughout), 有媒体甚至将此行称作“秘密之旅”。         笔者认为,此次瑞德访华之行之所以受到美国媒体关注,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瑞德身为参院多数党领袖,是美国当今三大政治领袖之一。在美国政坛,总统、众议院议长、参院多数党领袖被视为最为重要的三大领袖。该团成员也均为美国参议院重量级人物,包括7位民主党参议员和3位共和党参议员。其中,参议院民主党二号人物、参议员迪克•德宾(Dick Durbin)和来自加州的民主党籍参议员鲍克塞(Barbara Boxer),皆在美国政坛举足轻重。         其次,瑞德一行先后访问香港、成都、西安和北京,从沿海的现代国际金融中心到内陆中心城市、文化古城再到政治文化中心,从维多利亚港到乐山大佛、兵马俑再到宏伟的长城,无疑对于这些资深参议员了解当下中国和历史中国深具意义,他们将会直接感受到一个崛起强大的中国、一个富有生气的中国。     ...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邓聿文 2011-05-20 入世十年的中国,未来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去争取规则制定权呢?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过去,我们依靠庞大的市场,引来了外资,发展了中国经济,进而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未来,更要依靠这个市场,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导者”。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尽管距12月的纪念日还有些时日,但从年初起,不时有媒体探讨中国入世10年的得失利弊。比如,最近有学者发文认为,中国其实还没有进入现存国际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深层,还只是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被领导者”,表现在:中国连“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获得;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F中的投票权提高,并不意味着真正改善了中国在这些全球机构的治理和决策机构的地位;西方对人民币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附加不少条件等。   凭心而论,入世10年,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还是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的体量相比,确实不相称。   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现存国际经济制度延续了60多年,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利益格局,任何一个后来者加入这个体系分割其利益,都会遇到既得利益国家——其中主要是美欧日——的阻扰。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国际间的博弈历来如此。其二,中国自身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能单纯归咎于美欧的阻扰。或者说,中国自身的不完善,给了美欧阻扰中国进一步提升规则制定权的口实。如在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问题上,美欧日等少数几个国家就是拖着不承认,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外,还包括对中国的商业环境、法律完善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公平、诚信等商业道德的不认同。而在这些方面,客观而言,中国确实不完善,有着很大的改进余地。第三,也与我们的某些应对失误有关。我们对某些不应过分重视的东西过分重视,致使美欧认为有机可乘,拿来作为敲打中国索取利益的筹码。例如要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尽管这样有助减少西方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指控和投资贸易壁垒,但少数国家只想以此从中国索取更大利益,因此再与之谈判反而陷自己于被动。事实上,再过5年中国就自动获得这一地位。从中国贸易的跃进速度来看,它并没有成为对中国崛起的根本阻碍,再等5年又何妨?类似的应对失误,在其他方面也存在。   全球经济治理权的获得,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入世十年的中国,未来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去争取规则制定权呢?笔者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无论美欧日,都不可轻视。过去,我们依靠它,引来了外资,发展了中国经济,进而提升了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未来,更要依靠它,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导者”。   在这方面,美国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美国在经济起飞时期,也像中国一样,通过输出商品,确立了自己的贸易大国地位。但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美国开始以贸易逆差的形式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向美国出口商品赚取美元,一直到今天,美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逆差。贸易逆差是美国经济实力超强的结果和标志,但逆差又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贸易逆差中,美国一方面廉价享用世界各国的商品,改善美国人民的福利;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又借着贸易逆差,在全球化范围内不断膨胀,开疆拓土。因为在其他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背景下,美国就能很方便地打开他国市场的大门。巨额贸易逆差还是美国发起贸易战、扩大服务贸易和获取全球化利益的“武器”,逆差也助长了全球“美元化”趋势,为美国转嫁风险创造条件。可以说,正因为长期的巨额贸易逆差,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政治霸权”从而得以互相促进。   美国之所以能够以贸易逆差做武器,当然是因为美国是个内生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与美国非常类似,都是资源消耗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中国的市场比美国大得多。如果中国能够代替美国发挥世界商品的“蓄水池”作用,将对中国谋取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十分有利。   但要像美国那样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中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以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因为出口是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进口是把别人的命捏在自己手上。不过,以中国当前的低工资经济,是无法产生足够的内需以吸收潮水般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因此,要激活13亿人的大市场,中国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将目前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的社会改变为消费型的社会。   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六年来首现逆差,这是个好现象。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分量并且将会继续壮大的规模,我们几乎别无选择,只能成为全球领导者。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使命。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中国能不能利用好自身的实力,改革国内的经济结构,建立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