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振宁 2011-04-06 “财政预算案风波”打击了市民对咨询机制的信心,凸显出港府管治中政策制订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风波令社会反思政务官治港模式应否长久维持。香港必须开创新的管治模式,例如港府要加强与政治联盟的联系,在政策方针和内容上更多吸纳政治联盟的意见,以换取其支持。 “财政预算案风波”打击了市民对咨询机制的信心,凸显出港府管治中政策制订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风波令社会反思政务官治港模式应否长久维持。 2月23日,财政司司长公布2011-2012年度财政预算案。结果,预算案受到不少抨击,当中以注资在职人士的强积金户口措施最为惹火,不少政团包括建制派要求调整预算案内容。就在3月6日反对派举办游行前夕,港府公布新措施,包括向全港18岁或以上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市民派发6,000港元,此举暂时平息了社会的不满。 但是,并不代表事件已经终结。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对财政预算案的即日调查显示,被访者对预算案的满意率只有27.3%,不满率达35.3%。满意率减去不满率,净满意率为-8%。回归以来,只有2003 年进行的同类调查出现净满意率为负数的结果。 必须指出,2003 年与今年的政府财政和社会状况有根本性的分别。2003 年,受金融风暴打击,香港经济低迷,失业率超过8%,港府出现连续五年的财赤,必须削减开支,包括下调社会保障援助、调高利得税税率、削减公务员薪酬及资助机构薪酬资助,触动各个阶层的利益。市民对预算案的净满意率出现负数,实在难以避免。但是,今年香港经济走出金融海啸的阴霾,快速复苏,失业率只有 3.8%。港府坐拥超过900 亿港元的盈余,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注资在职人士的强积金户口、额外发放综援、代缴公屋两个月租金等。这些措施令不少市民受惠,但预算案仍引来广泛批评。就此,港府必须检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而注资在职人士的强积金户口措施可为切入点。 检讨内部政策讨论机制 首先,政府内部的政策讨论机制必须作出改善。注资措施推出后,人数超过12 万的长俸制公务员未能受惠,引来社会猛烈批评。政治任命官员中,不少是公务员出身,其工作伙伴亦离不开公务员。很难想象,政府内部讨论有关措施时,未有任何官员提出公务员的可能反弹。若然真的没有,这反映了港府事前考虑未够周详;若然真的有,但是不获采纳,则反映了政治领导层未能充分把握最亲密的工作伙伴的动向。无论是以上任何一个情况,港府领导层都必须加强与公务员之间的联系。 另外,港府在政策讨论过程中,必须参考海内外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工作。类似的注资措施早在澳门推出。澳门2011 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公布,向每个合资格居民的中央储蓄制度户口注资。该措施的确对预备人口老化有一定作用,但是澳门社会有不少反响,包括批评远水不能救近火,未能纾解民困。结果,事件在社会上不断发酵,打击了澳门特区政府的民望。港府只要参考澳门社会的反应,便可能重新考虑是否推出注资措施,或作更合适的安排。 同时,政府必须加强与判断民情专家的沟通。注资措施并不能惠及教师和公务员。就政治现实看,教师和公务员人数众多,代表其利益的工会是香港社会里组织动员能力较强的。判断民情专家必然会实时警告,注资措施的政治风险有多大。必须强调,这里并不是指在社会有需要时,也不应触动教师和公务员的利益,亦不是指政府应该放弃原则,肆意作出民粹政策。只是若然能及早预计两大群体的反应,港府可更从容地面对社会的质疑。 谨慎处理派钱措施细节 预算案受到不少抨击后,3月2日,政府宣布向全港18岁或以上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市民派发6,000港元。虽然大多数市民暂时沉醉在派钱的兴奋之中,参与游行的人数比预期低,但是舆论上对政府的抨击从未停止。派钱的最大问题是,冲击了市民对咨询机制的信心。 预算案经半年时间咨询,吸纳主要政团、商会、学界等意见。高层官员尤其是财政司司长多次反复表示不会无针对性地派钱。结果,政府在不足一个星期内,在欠缺派钱方法、配套措施等周详计划下,推出香港开埠以来首次政府直接派钱予市民的措施。而且,有关措施是无针对性的,只要18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便能受惠。这令不少市民感到愕然,究竟咨询程序是否有效,甚至是否需要?究竟政府的公共财政理念是审慎理财,还是有钱就派? 更重要是,市民会质疑政府是否了解市民的想法。对于不少香港人来说,希望港府推出措施纾解民困,并推动香港长远发展。虽然注资强积金户口的措施,市民不能实时受惠,但是政府仍可坚守立场,指这有助纾缓香港人口老化下公共财政的压力。同时,港府绝对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包括退税、复建居屋等作回应。现在,派钱虽然可以远超市民期望,带来一剎那的兴奋,但是不久后市民清醒过来,加上舆论的猛烈批评,政府实在难以招架。尤其严重的问题是,部分中产阶层人士会质疑,政府作为香港公共财政的看门人,怎能慷他人之慨,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而且,有关措施令部分本来有机会受益的在职人士,变成一无所获;亦令部分较具争议的群体,由无变有。受影响的人士包括内地来港新移民、18岁以下已离校工作的年轻人、仍未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的外地专才、居住在外地的香港永久居民等。若然港府以为这些群体的组织动员力不足,所以可以忽略其利益,便大错特错。因为派钱措施一次过挑动内地人与香港人的矛盾、世代之间的矛盾、外地居住与本港居住的香港人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将会在舆论里不断发酵,结果最终是打击政府管治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