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香港“友佳旅游”女导游林如蓉与安徽游客张勇夫妇在旅游大巴内打架,遭到警方检控并于法院开庭审理,成为春节期间香港的新闻焦点。这是继去年气死内地游客事件和“阿珍辱客风波”后,香港旅游业形象再次受损。几天来,本港媒体针对此次打架风波开出药方,探讨如何加强对旅游业界的监管,匡正业内歪风,惩治害群之马,以维护香港旅游业声誉。不过,笔者感兴趣的,倒是香港媒体对内地传媒报道此次风波的反应。
打架风波的次日,中央电视台以“旅游丑闻”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就香港一名导游所谓的“贡献香港论”作了点评。央视这一报道令港人颇为着紧,多家报纸随后在头版报道此事,“央视称‘丑闻’”在标题中尤为凸显,从官员、议员到旅游业界人士纷纷回应此事,不敢怠慢,不少时事评论员也撰文进行分析评述。耐人寻味的是,有媒体在社评中认为,央视这一报道是“不利香港的负面报道”,甚至认为“香港形象一再被内地媒体‘妖魔化’”, 更质疑“这是偶发现象还是内地媒体开始对香港滋生负面看法?”
打架风波经过央视以及其他内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内地网友关注,纷纷跟帖评论“贡献香港论”,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过激言论,包括杯葛香港游的旅行团甚至不到香港旅游等等。内地媒体和内地网民的言论中还有意无意地提及,庞大的内地游客是香港旅游业的命脉,这听在部分港人耳中,情何以堪?!
无独有偶,中国评论新闻网2月4日的社论《香港经济 羡鱼莫久结网莫迟》,也惹来香港传媒关注,认为这家“内地半官方机构”“罕有用辛辣文字向特区政府‘发炮’。”
香港媒体从来都是肆意批评港府政策,为何内地背景的传媒以忧患之词呼吁港府重视研究发展支柱产业,却变成了“发炮”?在内地宣传口径中耳熟能详的“负面报道”,怎么忽然跑进香港精英媒体社评之中?这些评论与报道,读来令人心生感叹。
无疑,和内地的关系,一直是香港最敏感的一根神经。过去,香港对于内地来说,犹如一只会生金蛋的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港资长期在内地各省市外商投资中独占鳌头。回归后,香港经济先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和“非典”疫症的打击,一度陷入低迷,2003年CEPA和个人游的相继落实,被视为中央挺港之举,拉动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尽管近年多次的城市竞争力调查显示,香港依然保持领头羊姿态,但是差距也明显正在一天天缩小。此消彼长之间,港人的心态也变得复杂起来,越来越担心香港会被边缘化,在与内地城市的竞争中落伍,但同时却不愿、不肯跨过罗湖桥,对于与内地的融合欲迎还拒。在奥运和世博两大盛事之后,港人过去俯视内地的目光逐渐变为仰视。港股过去随着美股感冒,如今跟着沪市惊风,香港经济越来越随着内地的步伐起伏;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在香港求学,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人数一年年创出新高,两地交流愈趋密切,融合无所不在,偏偏在这种加速的融合中,部分港人的本位意识、本土情绪也被激发出来。前有香港本地妈妈和准妈妈抗议内地孕妇“侵占”医院产房资源,今有港人建议设立奶粉“离境税”,以遏制内地人在港大量购买奶粉。港府不久前推出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公众规划咨询稿,在咨询实施层面或失之仓促,但是坊间“被规划”疑虑的出现,却来得一点并不让人感到陌生。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中,中国经济崛起之速,出乎很多观察家的预料,别说香港的媒体和学者,就连内地官员和学者自己都感到惊讶。中国在去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元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至少4次提到中国,要学习中国,要与中国竞争。世界各国正以新的目光打量着中国,调整心态,学习如何与崛起中的中国共处。香港同样要调整心态,昔日俯视的姿态当然不合时宜,仰望的姿态同样不可取,港人必须学会用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内地的发展。
香港固然不可能像三十多年前那样几乎垄断着中国经济对外的专利,但是香港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区位优势,其所拥有之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地位,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必然能够继续发挥独特作用。当欧美各国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世界各国都在争相搭乘中国经济快车,香港能从中受惠为应有之义,港人不必妄自菲薄。内地大中城市崛起迅速,但是内地的发展自有局限,集中力量办大事多体现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对GDP增长的追求,在发展的同时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口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重重挑战。而香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不仅积累了雄厚的财政储备,社会整体较为富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优势,拥有法治、社会公平、资讯流通等等软实力,在发展中注重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港人既不应妄自菲薄,坐等中央特殊政策,不思进取,也不要自视甚高,固守于罗湖桥以南,抱残守缺。港人既要掌握国家发展大势,也须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智思认为,下届特首最重要的是带领香港寻找新定位。其实,香港定位的共识同样需要由下而上凝聚。香港各界需要思考和讨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香港处于怎样的位置,又应有怎样的担当?香港的各大产业,金融、航运、贸易、旅游等等,如何根据国家的发展大势,寻找自身的定位,调整自身的方向。
平等的注视,而非俯视,亦非仰望,是能够理性思考定位的前提。平等的注视,是对大势的了然于胸,是对自身长短的自知,不会拒绝融合,也不会对“负面报道”过于敏感,前行的步伐迈得更为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