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马英九在新春茶会中要求台湾行政当局今后在公文中一律要称海峡对岸为“大陆”或“中国大陆”,不能简称其为“中国”。
去年“五都选举”之后,马英九曾公开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喊话,指出民进党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和平稳定就失去了基础。围绕“九二共识”,蓝绿阵营一度展开激烈攻防。而马英九这一宣示,再次引发蓝绿阵营争议,民进党的立委则指责马英九此举是“矮化主权”,国民党立委则认为马英九只是点出现状,没必要大惊小怪。媒体和学者也对这一宣示进行不同解读。
根据台湾《联合报》2月8日报道,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认为,明年是大选年,蓝绿阵营都想争取中间选民,因此马英九“此时提出确定对岸的称谓,回归到宪法架构的两岸定位是允当的,也具有争取中间选民认同的意涵。”台湾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表示,马英九此次宣示“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主要是向大陆表达善意。而政治上的考量,主要是因下届立委选举将近,希望大陆能给更多的政策空间。”
台湾《中国时报》2月9日的社论《对等称呼有利两岸关系平顺发展》指出,“马英九以确定对岸称谓这件其实非常简单的‘小事’,重申政府立场,也为赖幸媛缓颊。而赖幸媛事件,在目前两岸交流全面开展,各部会都有机会触及两岸事务的情况下,可能会成为政府官员的共同问题。”
《旺报》2月9日以《简称大陆是拨乱反正必要之举》为题发表社评,回顾了民进党执政时期所谓的“正名运动”。文章指出,“回顾这段过去,就可以知道民进党政客当年所谓‘正名’所造成的纷乱”,因此也更能理解马英九“今日‘拨乱反正’的可贵与必要性。”“民进党人的自我矛盾、逢马/逢中必反,只让社会大众再次体认到该党要面对现实、进行转型调整仍是如此困难。”社评强调,“我们期待在官员用语和公文书上的‘拨乱反正’后,不但真正让政府施政回到宪政法律轨道,让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更为稳固,也能渐渐渗漏到民间社会,在庶民百姓的意识层面上重新拉近两岸的距离。”
中华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英明2月9日发表在《中国时报》的署名评论《如何称对岸才有尊严?》认为,“依照‘一中两区’的宪法架构,将对岸称为‘中国大陆’或简称‘大陆’,这可以算是维持两岸现状稳定的一种做法。”他指出,“有关对对岸该如何称呼,一直没有个定论,这种现象从正面来说是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化;而从负面来看,则是反映对两岸关系定位认知的模糊和混乱。”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邵宗海2月10日在《旺报》撰文分析马英九此次宣示的意涵。他判断,“严格来说,这项政策宣示有满大成分本就是马英九心里头大陆政策的定见。”他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将对岸正式称呼定为‘大陆’,是有法可据”;第二,“对对岸的定位界定在非国家层次,一向是马英九坚定的认知”;第三、他揣测性判断“马英九这样的说法,既符合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精神,也配合华府多年来一直要求‘不允许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