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0 地产霸权》是香港去年的一本畅销书,作者潘慧娴有着多年从事地产行业的经验,以业内人的身份剖析地产业的运作,直指“地产霸权”正从地产业向零售服务业等行业延伸。此书在坊间引来热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社会对高房价的不满。新年伊始,一宗千万豪宅严重“货不对板”的奇闻,再次牵动香港社会敏感神经。 根据香港传媒报道,港岛西半山一座由旧楼拆卸兴建的所谓豪宅“The ICON”,有业主以约千万元的价格买入一间600多呎的豪宅,到收楼时竟惊讶地发现新楼犹如一间烂货仓,完全货不对板。 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郑经翰批评说:“香港一向重视消费者权益,设有消费者委员会为广大市民监察,在街市买一棵小菜不对板也会追究到底,以天文数字千万元买入的豪宅,却竟然不堪入目,无法无天如斯,天下间还有更荒谬绝伦之事吗?” 《信报》18日社评指出:“从过去发水楼问题、售楼书宣传夸张失实等事例,都清楚显示香港的物业买家所受到的保障几近乎零,发展商及物业代理提供大量失实及不准确、不正确的物业数据,但买家毫无还手之力,形成一个不公平交易的市场,政府对此竟然袖手旁观多年,令物业买家继续任人鱼肉!”文章建议,“物业交易在不公平、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下进行;物业代理对买家不提供‘保护’;发展商自我规管又漏洞百出,可见一手物业销售的混乱状态必须及早拨乱反正,尤其强拍条例通过后,像THE ICON般重建的项目必会愈来愈多。物业买家屡受‘欺凌’,政府设立一个保障物业消费者的组织看来已刻不容缓。” 《明报》19日的社评指出:“The Icon事件是近年较具体地反映发展商、地产代理不当售楼手法的个案,而且表面证据成立,此事不应掩埋在金钱之下,我们期望买家主动与屋宇署联络,使当局透过此事,掌握不当售楼的第一手资料,作为立法监管楼花销售手法的参考。”“The Icon事件,再一次说明单靠地产建设商会的自律指引,不可能全面规管楼花销售,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在争取立法规管适用新旧地契的同时,应该跟进The Icon个案,掌握此事的来龙去脉、相关手法和有关责任,以作为推动立法规管售卖楼花的参考。” 明报同日评论版发表的陆锦荣先生文章《豪宅交易‘货不对板’的荒唐结果》,分析了发生这一奇闻的原因——物业市场运行的扭曲。“物业发展利润率高,利之所在,自然吸引到更多资金进入这个市场,这一点不足为奇。从经济学一般理论看,一旦利润率高,大量资金涌入,在竞争之下,必然最终拉低利润率,使高利润无法长期维持。然而,香港的情况却‘打破’了这个规律结果,反映市场运行存在了扭曲性。当市场运行扭曲,收入的分配难免同样受到扭曲。渴望尽快‘上车’的买方购入物业时,过去可以将未来10年的收入现值化,亦即向银行做10年期的物业按揭,如今可能需要20年。发展利润积累庞大财富,难怪引致近年激起不理智的‘仇商情绪’,地产商成为最大的箭靶。” 作者更进一步深思这种物业市场运行的扭曲会对香港经济发展和整体社会福祉产生的不利影响。“这种主要透过在‘地租’上的原始作业,而不是‘生产性知识’,来把利润极大化的模式,支撑了香港多个经济繁荣周期的亢奋。”“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和生产性知识,是推动社会和经济优化发展的根本力量。……千万豪宅的荒唐交易结果,不仅反映了香港物业市场‘卖方市场’扭曲性的一面,其实更深刻地反映出香港经济结构中,不重视企业家创新思维及生产性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