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8 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8日展开访美行程,并在1月19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高峰会。胡主席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无疑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中美两国的大事情,是关系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发展的重要时刻。连日来,海外媒体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各个角度予以前瞻、分析。 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1月18日)展开访美行程,并将在明天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高峰会。胡主席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无疑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中美两国的大事情,是关系中美关系和国际局势发展的重要时刻。连日来,海外媒体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各个角度予以前瞻、分析。 香港《文汇报》18日社评以《摒弃‘零和’思维 推进中美关系》为题指出,“中美既已形成利益交融的局面,美国若不改变对华遏制心态,转而理性、包容、平等与中国共谋发展,恐怕难以持续地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利益,要妥善解决高失业率、预算赤字膨胀以及经济转型等众多眼前问题将更加困难,相信这绝非美国的企业、民众所愿见。”“美国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妥善处理中美之间的重大关切,以加强对话和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巩固中美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才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相反,美国对中国处处设防,利用人权、经贸、汇率等问题施压,乃至挑动中国与周边国家主权纷争,干扰中国的发展,对中美关系与世界和平均有害无益。” 香港《明报》18日中国新闻版的《中国评论》专栏则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专栏文章指出,“胡锦涛访美前接受美国传媒访问,官方新华社洋洋洒洒5000多字的中文版本中,由头至尾竟找不到‘台湾’两字。台湾问题不仅提问中没有,胡锦涛也只字未提。这并不意味着台湾问题在中美之间消失了,而是在中美关系中的权重降低了。”此文直接在标题里点明“台湾独憔悴”。 《明报》同日的评论版发表欧阳五先生的《胡奥会:中美关系再平衡》一文,首先从“国事访问”的规格入手,分析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形式本身,也足以令两国在过去一年中紧绷的神经放松。”作者认为,“2010年末开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出现‘U形转弯’,双方在许多领域内的争吵都逐渐收声。最近,华盛顿对北京的友好态度更加明显,奥巴马内阁的‘三驾马车’——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商务部长骆家辉、财长盖特纳,连续3天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为胡奥会‘预热’,这在美国外交史上非常罕见。” 对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者的判断是:“从短期内看,中美关系目前正在‘U形转弯’的上行阶段,而从长期看,中美关系还将在‘W’形中不断寻找新的动态平衡点。”“与其说本次胡奥会将为今后中美关系奠定新的基调或开启新的篇章,不如更为务实地说,两国将在协调沟通中重新定位和确认,彼此增信释疑,防止因新问题而导致关系倒退。” 谭中先生18日发表在《联合早报》的《从胡锦涛访美看中美关系的时代性与时机性》一文,认为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再次强调中美关系牢不可破”;二是“在经贸挂帅的主导下,两国将减少军事上的冷战气氛”;三是“奥巴马政治气球需要胡锦涛帮忙打气,胡锦涛乐于相助。”文章指出,“估计在18日至21日这四天内,全球舆论又会有一阵像‘Chimerica’与‘G2’那样的热闹(当然也会有企图唱衰热闹者)。毫无疑问,在两国政府的积极诚心安排下,胡锦涛成功访美的结局是能够预料的。我们衷心祝贺。” 《对中美峰会前景谨慎乐观》,这是英国金融时报18日的社评标题。文章认为,“如果说中美正在就经济政策达成一致,那么双方在安全方面的态度鸿沟正在扩大。”谈到中美关系的未来,社评指出,“有两件事情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影响力将会下降,而中国的军事影响力将会上升”;二是,中国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角色,必须与其它地区强国一起得到管理。” 在胡锦涛访美前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首届纪念霍尔布鲁克(Richard C. Holbrooke)的讲座上,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美中关系宏观展望》演讲。香港《信报》17日的社评文章指出,“这次谈话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为两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定调,同时向中国展示美方今后对华的战略基调。”社评透露,希拉里在重申了美国“战略立场”后,“很细致地讲述了这个最新设计、称为‘前沿部署’(forward-deployed)外交的内容,包括增加人员和项目,扩大在该地区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国首都的高层接触;更新和加强与日本、韩国、泰国、澳洲、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加深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纽西兰等国的伙伴关系,广泛地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TPP)、‘东南亚国家联盟友好合作条约’、‘东亚峰会’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等组织,落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面对美国的“前沿部署”,这篇社评认为,“如果中国继续依赖经济利益作为支撑国际关系的外交策略工具,局限性已显得愈来愈大。” 《信报》创办人林行止先生18日的《信报》专栏同样关注到希拉里此次演讲。他认为:“在两国领导人会面前美国公开表述本身立场令领导人会谈时失却弹性的做法,为过往接待外国元首来访前所未见。”“把这种种本该密室商谈的原则性问题事先张扬,很易弄巧反拙。”林行止先生把“Chimerica”译为“中美利加”(林行止《婪火焚城》209页,台湾远景,2009),而18日专栏的题目直指“‘中美利加’起质变”,因为“从目前的情势看,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角力这些根本问题已有凌驾金钱利益之势,即美国朝野已强烈意识到继续经济挂帅事事以企业利益为先导,坐大了中国的结果必然是美国的没落,因此即使中美在经贸、货币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国再通过‘利诱’美国资本家为中国在华府‘说好话’的策略已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