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12, 2011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谭志强 2011-01-12 澳门社会各界对《施政报告》的关注,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而是其中的种种承诺能否得以落实。《施政报告》更提出了外人不可能感觉到的,对澳门特区政府管治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公务员)“中央招聘制”。 11月16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发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11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大多数香港传媒一如既往地以“大香港主义”的观点,就澳门特区政府“继续派钱”的措施大做文章,借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之名去批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可是,如果从大多数澳门市民的角度出发,最令大家担心的,不仅仅是这份报告提出一些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措施,还有外人不可能感觉到的,对澳门特区政府管治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公务员)“中央招聘制”。 规划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发展蓝图 比起今年年初崔世安特首公布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刚刚发表的这份最新《施政报告》,的确是有一些进步的。 最新《施政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澳门特区政府“将继续从广大居民的切身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广泛听取意见,优化民生素质,确保社会祥和穏定,扩展产业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规划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蓝图,致力实现澳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试图通过发展“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途径,达成近年来多位中央领导人曾明白宣示的“产业适度多元化”目标,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除此之外,“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种种承诺,包括建设优质城巿生活,人文建设,经济适度多元,人力资源,支持中小企业,税项减免、经济补贴及津贴措施,提升生活素质,可持续发展,科学施政和制度化建设等等,都的确是“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如果能在崔世安的任期内一一达成,对大多数澳门居民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在“税项减免、经济补贴及津贴措施方面”,向每个合资格的中央储蓄制度户口注资6,000元;向每名永久居民发放现金4,000元,非永久居民每人2,400元;调低房屋税税率等等措施,即使不少市民都明白这是短期措施,但是,大多数市民也是乐意接受的。 社会各界关注施政承诺如何落实 因此,澳门社会各界对《施政报告》的关注,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而是《施政报告》中的种种承诺能否得以落实。 澳门文化评论员李展鹏在一个研讨会上表示,本来他一直都反对“现金分享计划”,但是,领了三年现金之后,今年突然少了两千元可领,他亦忽然觉得心中有气。这种情绪不单只是来自非理性的情感,也来自理性的思维。因为,只要反省过去几年澳门出现过的种种严重社会问题,包括楼价高涨、通胀不止、交通挤塞等等,除了派钱之外,澳门特区政府其实都没有给市民什么真正可以感受到的好处,让他们可以分享到过去几年澳门经济高速成长所带来的庞大利益。 澳门大学传播系助理教授兼课程主任林玉凤则表示,对一些重大的政策变化,不管在报告内或在报告外的特首记者会上,都没有好好的说明或澄清,例如,为什么今年“现金分享计划”会自6000元下降至4000元,连一个理由都没有提过。 林玉凤教授指出,这份“施政报告”有着不少矛盾冲突、思路不清的地方,施政目标和手段之间未有逻辑因果关系,有时让人无法理解某些项目会落在某项分类之上。例如,在如何落实“致力深化人文建设”上,其中一项将要执行的工作竟然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将举办系列活动,以各种纪念形式展示孙中山先生在澳门时期的主要活动”(《施政报告》第20页)。在落实“文化领域”的“塔石广场大楼:塔石创意中心”的工作内容里,则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改建工程至中心开幕”(第90页);某些其它项目的工作流程(从开展到完成),更是不清不楚。 在某些项目的相关性方面,笔者注意到,在“经济适度多元”的类别内,如果要完成“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落实特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强与泛珠三角,尤其是粤港的紧密合作,促进粤澳的产业经贸合作、重点规划协调、大型基建对接、社会民生互惠”等等目标,澳门与广东(珠海)之间推行更方便的通关措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应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同一类别的内文中,竟然对此不置一词。一定要仔细地看完“施政报告”的全文,才会发现,有关落实上述目标的措施,包括“优化出入境口岸和客运码头的设施,增建电子自助过关系统,完善周边道路交通配套,开展与邻近地区之间的陆路跨界交通衔接工作”,竟在“建设优质城市生活”类别的内文里面。 “中央招聘制”威胁公务员既得利益 不过,对为数约两万人的澳门特区政府合约或非合约公务员来说,崔世安特首如果真的落实“中央招聘制”,那才是对他们当中不少中高级公务员的最大威胁。 与香港早在港英政府年代便实行“中央招聘制”为主的“公务员入职晋升制度”不同,澳葡当局和澳门特区政府从来都未实行过“中央招聘制”。对澳葡当局来说,这当然是为葡萄牙人(特别是澳门土生葡人Flihos da Terra)在澳门谋利而度身订做的长期措施,特区政府成立后不但完全继承了这套早已不合时宜的制度,甚至将其负面效果“发扬光大”,令社会怨气累积得更加厉害。 为何如此表述呢?因为,除了一些需要大量人手、流动率亦偏高的单位(如纪律部队里的治安警察、狱警),让一般无人脉关系可依靠的平民百姓有机会获得聘用之外,数量有限的一些“笋位”(好职位)往往都是通过“小范围”的“内部招考”而录取的,其直接表现必然是“亲疏有别”。于是,政府内部,不管大小部门,都充斥着“用人惟亲,近亲繁殖”的情况,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相对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让有能有德的应征者可以更多地获得录取。社会上早已对此批评多时。 更令不少澳门市民火气大增的是,“小范围内部招考”的影响比较微弱,因为知者不多,考者更少,得罪的人亦少。但是,特区政府成立后,为了追上国际水平,不少公务员空缺都是公开登报招聘和考试的。于是,不少报刊公开招聘某个“长俸公务员”的职位,便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年轻人或中年人去应考。可是,当应考者打开考卷,竟然发觉里面尽是“今年是第几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之类的“烂问题”。更气人的是,这个“长俸公务员”职位的发榜结果,竟然是在该单位早已工作了一段日子的一位“合约公务员”,其背景亦照例是局长或副局长的亲戚朋友或其子女。每次都是有一定“人脉关系”的“特权人士”才会捞到“笋位”。澳门特区政府每举行一次公开考试,便至少得罪好几百人;一年考十次试,便至少得罪好几千人;特区政府成立十年以来,久而久之,得罪的人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