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11, 2011

2011-01-11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中美之间已经展开一连串的外交活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则于9日晚抵达北京。对于盖茨此次被海外传媒视为“破冰之旅”的中美军事交流,海内外华文传媒予以高度关注,从各个方面加以解读。 新一年国际舞台的大幕,由中美联手开启。 经历了去年的跌宕起伏甚至剑拔弩张之后,中美关系今后的走向无疑是全球焦点。本月18 日至21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令各方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新的展望。在此之前,中美之间已经展开一连串的外交活动,为中美两国元首的高峰对话铺垫、暖场:上一周,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访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则于9日晚抵达北京。 对于盖茨此次被海外传媒视为“破冰之旅”的中美军事交流,海内外华文传媒予以高度关注,从各个方面加以解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10日发表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王新俊的署名文章《风物长宜放眼量》,坦承 “推动当前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阻力”。但是,“正因为世事艰难,方彰显战略智慧、勇气和宽广胸怀的难能可贵及历史价值”。“今天,中美关系似乎再次回到历史的起点,需要以新思维克服当前的困难,在困难中实现突破,推动中美军事关系迈上更高台阶。”显然,对中美军事关系未来的发展寄予着新的期待。 美国防部长过去访华时曾多次要求参观二炮,但多数未获中方同意,而盖茨此次获邀参观二炮部队,自然引起各方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韩咏红引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教授王湘穗的分析指出,此举“表现了中国对中美在军事合作,以及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方面的积极态度。” 香港《信报》10日的社论也关注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照目前情况观察,中国扩展军力,美国加紧防范,并积极响应,已成为相当突出的发展趋势。”社论基于全球格局的变化,分析指出,“事实上,二十一世纪是国际变局一个新转折点。本来只有几个主权大国才拥有的大规模杀伤军事能力,不断落入细小的亚国家(Sub-State)群体,包括恐怖主义组织的手中;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下,当代社会相互依存所呈现的脆弱性日益深化。因此,如何维持这个全球新秩序,显然超越了中美之间利益的狭窄博弈。可以说,在各自维护国家利益的政府行为里,两国军事关系避免超出‘合理防范’的框架,对两军交流和发展举足轻重。” 从去年底开始,网络上有关中国研制J-20(歼-20)的图文报道惹起外界热议,以至于盖茨在前往北京途中也对西方记者表示说,美国对中国隐形飞机和弹道导弹等军事技术的发展感到关注。史丹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薛理泰对此的解读是:“此次(中方)对外披露新锐军力,短期目标是在胡锦涛访美前夕,壮其行色,长远来说,则是向西方国家主张对华实行强硬政策的政界人士发出讯号,千万别要打错算盘。”“这次北京采取如此非常手段,说明在北京领导人心目中,对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巨大压力的认知,也反映出其危机感的真实性。同时,他们敢于在此刻决定亮出‘家底’,以往怀有的羞涩感一扫而光,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其对于近年急剧增强的综合国力的自信心。” 透过近日来中美之间的互动,对中美关系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华文传媒也展开分析、预估。 香港《明报》9日的社评认为,当前中美关系不再是单一态势,而出现了“在多方位出现对峙及合作”的新形态,“这种对抗中有合作的务实中美关系,是未来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主流。”社评分析认为,“这都是政治现实的结果,中国需要美国的巿场和高科技产品,尽管中国在另一条战线——欧洲——全力开拓,中美关系平衡间出现波动,然而美国在这一刻仍然是不能取代;美国则需要中国吸纳美国货和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奥巴马面对沉睡不起的本国经济,高调的外交语言不可能令国家从此脱身。因此,未来中美关系会出现一种景观:人权问题各自表述,汇率和贸易上互有进退,朝鲜问题则是若有默契。” 中美关系的一举一动,当然牵动着海峡对岸的神经。台湾《旺报》10日刊发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教授陈一新的文章,尝试从中美官员的对话中来分析胡锦涛访美的动向。文章透露,中国外长杨洁篪4日与国家安全顾问唐尼伦会面时,奥巴马突然现身并加入他们的会谈。当天,奥巴马刚结束夏威夷的度假行程,返回白宫。“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奥巴马显然是迫不及待地直接介入此事。”作者判定,“在相互依存度都很高的情况下,短期之内(中美)双方恢复合作回到正轨应无问题,但要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却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