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陈振宁 2010-12-17 “关爱基金”在政府主导、商界支持下建立,在扶贫上可能事半功倍。但筹款方法需作检讨,其督导委员会的架构、监督制度等方面需要顾及社会疑虑,完善有关安排。港府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充分发挥商界的力量,是一大政治考验。 今年港府施政报告的重点之一是设立“关爱基金”。该基金由政府与商界各出五十亿港元,目标是为基层市民提供综援计划不能提供的多方面支持。 “关爱基金”在政府主导、商界支持下建立,集合了权力和财富两大力量,在扶贫上可能事半功倍。但是,“关爱基金”作为新尝试,筹款方法需作检讨,其督导委员会的架构、监督制度等方面需要顾及社会疑虑,完善有关安排。更重要的是,港府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充分发挥商界的力量,是一大政治考验。 筹款方法需要周详考虑 设立“关爱基金”的消息公布后,多个财团纷纷响应,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一些忧虑。 从社会福利界的角度出发,企业大多限定每年的捐款总额,以向股东交代。商界向“关爱基金”大力捐助,同时行政长官更公开表示会研究该基金让公众捐款。这难免令其它慈善机构忧虑可筹善款下降。2009/2010年度,即使是香港知名的慈善机构如公益金和乐施会,各自也只筹得2亿多港元的善款。而2007/2008年的课税年度,利得税和薪俸税项下获扣除的认可慈善捐款分别为25.1亿港元和45.2亿港元。从这组数字可见“关爱基金”所获得的捐款额已超过香港全年的捐款总额的三分之二。所以,其它慈善机构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当然,大财团未必会因为捐款予“关爱基金”,便即时停止向其它慈善机构捐款,有关的后遗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浮现。因此,港府需要不时监察社会上慈善机构的财政状况,认真处理有关捐款减少的投诉,甚至在基金中预留一定资金,随时向有需要的慈善机构提供支持。 筹款方法上,行政长官表示,曾主动接触一些商界领袖,询问他们对设立基金的态度。虽然行政长官热心扶贫,对社会绝对是好事,但是行政长官亲自询问的做法,至少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予人感觉政府将商界划分为两批人士,一部分为政府重视的,一部分为政府疏远的。这可能令后者觉得被忽略,捐款意欲减少,甚至作出反弹。第二个问题是施政报告公布“关爱基金”由政务司司长担任督导委员会主席。由于社会有不少揣测指司长会参与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这令很多商家面对不少压力,因为捐款与否、快慢、金额大小等都可能被社会视为政治表态。因此,港府应一视同仁,向商界作出公开呼吁,并组织讲座,向商界代表解释“关爱基金”的设立原因、理念、目标、运作方式、监察机制、参考经验等,吸引更多商界人士参与。 另外,香港不少商家热心公益,但是对外公开是否捐款、金额多少等都可能引来一连串麻烦,例如来自亲朋的无穷索求、来自各个机构的捐款要求、来自社会的评论揣测等。捐款的商家会因此陷入长期的不安之中。所以,港府应对捐款者的名称保密,社会亦不宜争相比较各商家的捐款金额,这可减少不少商家的顾虑。 港府还要仔细考虑是否让公众捐款予“关爱基金”这个问题。因为这里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上文所述,有可能缩减了其它慈善机构的善款收入;二是设立“关爱基金”最初的目的是鼓励商界参与扶贫工作,若公开募捐则有违政府的原意;三是向商界募捐50亿港元善款的目标大多会顺利完成,向公众募捐会令基金超出政府原本的目标,进而引起是否会利用公帑再作配对的争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运作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特区政府日前宣布了“关爱基金”督导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该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作为主席,并邀请了商界、社福、教育、医疗、劳工、政界、地区等有关界别的代表。邀请对扶贫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和前线人员参与,显然有助于“关爱基金”切实发挥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商界代表在委员会内的角色。“关爱基金”的资金来自两方面,一是商界捐款,一是政府出资,两者金额均等。商界当然希望在委员会的运作上起主导作用,或至少扮演重要角色,以把握机会消弭社会上的“官商勾结”指控;市民则希望其金钱用得其所,港府作好把关的角色。港府如何平衡商界和市民的期望,是一大考验。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里表示,设立“关爱基金”的目的是鼓励商界参与扶贫工作。除了捐款外,出资一半的商界可以如何在该基金内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是需要处理的问题。若然商界代表一如以往,只是担当被咨询者的角色,这可能有违施政报告成立“关爱基金”的原意。 “关爱基金”应由政务司司长主导,配合政府施政,推出扶贫措施,或是督导委员会自行研究、制定及落实扶贫措施,审批各方的申请。前者的话,若然商界在委员会内得不到充分的发言权,难免商界质疑捐款成为政府施政的补贴,仿如纳税一样。 另一问题是谁来监督“关爱基金”。“关爱基金”的资金有一半,即50亿港元来自公帑。虽然港府设定行政费用上限,但是若政务司司长的角色是主动参与委员会的扶贫工作,便产生监管缺位的问题。另外,港府欲让“关爱基金”发挥“及时雨”的角色,减化审批程序,这的确可以快速回应社会诉求,让有需要的人士渡过难关,但是公帑始终是纳税人的金钱,如何监督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设立市民认为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免“关爱基金”被滥用,这亦可减少社会对该基金各项举动的政治揣测。 至于“关爱基金”的资金如何应用,建议可用于完善药物名册,让病人可以享有更好的支持;开设更多图书馆和自修室,让学生有更多学习空间;设立设备完善的小贩买卖区,重新建立公屋居民的廉价消费圈;兴办更多课程,让内地新来港人士和少数族裔可以更快融入香港等。 这些措施都值得政府考虑。政府可就“关爱基金”的架构、角色和定位、监督制度、建议推行措施等进行公众咨询,凝聚社会共识。 及早谋划扶贫长远之策 特区政府亦应争取时间,尽快修补社会安全网。相比港府的扶贫政策,“关爱基金”的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拘一格,可快速、弹性地回应社会诉求。但是,香港贫富差距的原因有社会、经济等结构性问题,例如全球化下的城市分工、人才市场的二元化、城市规划失误等。港府仍需推出长远政策,根治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另外,“关爱基金”也好,社会安全网也好,两者只触及基层的需要,施政报告对中产阶层的支持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楼价飙升,“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远水不能救近火;物价上涨,中产阶层的工资增幅亦未必能应付不断增加的生活需要。特区政府需及时推出政策,支持基层和中产阶层。 围绕“关爱基金”的争议亦向港府提出警示,就是政策在推出前需有周详计划和形势评估,尽量避免引起社会上不必要的政治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