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衡 2010-12-09 如果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根子上避免上海这类悲剧重演,则不是“楼房太高”、“管理不够”以及“无牌电焊工素质太低”可以解释的。一味指责与全盘否定“中国模式”更不可取。 一场上海大火,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各种反思纷起:没有牌照的电焊工为何可以上岗?建筑装修中的易燃材料为何像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样难以消除?一个装修工程,层层转包,层层扒皮,到后来付出的代价是几十条生命,房屋建筑的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有人开始质疑“中国模式”,更多的人把焦点转向了高楼大厦,这些曾经让上海骄傲的摩天大楼,第一次在这块土地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 各种反思都是合情也合理的,每一个质问都能让我们在减少人祸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小步。然而,如果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根子上避免这类悲剧重演,则不是“楼房太高”、“管理不够”以及“无牌电焊工素质太低”可以解释的。一味指责与全盘否定“中国模式”更不可取。这篇短文先从上海大火来检视“中国模式”。 什么是“中国模式”?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政治上又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差异较大,这种情况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模式”。中国模式又称“中国道路”,通常是指中国经济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的表现引人注目,“中国模式”并不是中国人提出,而是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社科院11月18日发布的蓝皮书总结出中国模式“内核”: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调控模式,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模式,坚持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模式,坚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 说到“中国模式”,学界与社会上都往往出现两种极端,那些强调有“中国模式”的人过分夸大“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把中国特殊时期与特定条件下经济高速增长的现象归结为一种单一的模式,甚至以此作为中国的软实力向世界推销;而否定 “中国模式”的人又是从相反的立场出发,为了否定而否定,把中国几十年的发展都尽量贬低,完全否定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优势。 笔者认为双方都有失偏颇。其实,走出了一条不同道路的中国在政治上有“特色”,在经济上也有“中国模式”,只不过这个“模式”有优点,也同时存在着缺点。只有认识到优点并发扬光大,想方设法消除缺点,才是可取的方法。就拿上海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全力承担发展建设上海,在短短十几年里,上海焕然一新,让西方人惊叹。这都是在现有的几个发展模式下(英美强调自由竞争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或“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西、北欧强调政府作用和福利社会的“莱茵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强调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东亚模式”,以及墨西哥、阿根廷为代表的强调“华盛顿共识”的拉美模式)很难做到的,这是一个事实,不容争辩。 上海在过去十几年里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和中国政治特色与经济上的“中国模式”不能脱离,“中国模式”在发挥作用。高楼大厦林立,东亚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连外国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惊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现象——“中国模式”。难怪有人断言,谁能破解“中国模式”,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正是这种来自海外的对“中国模式”的赞叹让我们一些人飘飘然了,殊不知这种前无古人的特色模式,一定同时隐藏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危机。上海大火照射出“中国模式”上的一些严重裂痕,如果我们不居安思危、实事求是,及早发现并研讨对策,加以修正与补救,等到总危机爆发,恐怕就会比上海这场大火更加严重了。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副教授程远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东西。这场大火敦促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自身能力,每个人都要自我反省,自问能在危机时刻做什么。” 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这并不只是中国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只要我们适时发现并直面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自身可以消化这些问题。问题在于,为了经济高速发展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问题,一些老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问题一大堆,越积越多,就真正成了大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当问题积累到我们的体制自身无法解决与自救的时候,就会走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用持续不断的高速发展来掩盖问题,而要保持高速发展又必须得掩盖更多的问题,同时,这种高速发展又继续恶化以及制造更多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问题总的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 就上海大火来说,工程层层转包,明眼人都清楚存在腐败,可腐败已成为常态,也就见怪不怪。然而,我们怎么能够不清醒?这种腐败哪怕再“正常”,也总有一天在某个环节会出现大问题。单纯的经济危机,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动荡与国家政权的不稳定,可腐败等引起民愤的因素伴随而来的经济危机,则引发的不再是经济层面的危机。 再拿低廉劳动力的保障与培训来说,这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密不可分。就笔者在西方见识过工作中的建筑和装修工人,用中国的标准,看到他们“慢吞吞”的就很想生气,开工前,他们一层一层用各种装备把自己保护起来,开工后按部就班,到了休息的时候,没钱或者没有休息好绝对不给你加班,该培训的培训,该休假的休假……如果对比一下中国,那完全是一种没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我们这里是怎么工作的?为了节约成本,为了提高效率,工人加班已经成为常态,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从来没有“同步”过,没有经过培训的工人被匆匆上岗……实事求是的说,中国过去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这种“低人权”(秦晖,清华大学),高效率常常是以牺牲一些个体的安全与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此类数据不用经济学家去统计,我们普通人都感同身受。 然而,中国经历的这一过程并不是独有的,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当年经济发展到中国大陆这个水平的时候,同样有这种情况出现。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手段十分残忍,但后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大家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模式,最终是因为公民社会促使政府采取措施(制定保护工人法律与行业操作法规制度等),弥补了注重GDP与高速发展的特色“模式”造成的缺陷。这一过程的主轴就是注重人权与个人自由。 中国领导人看到了问题所在,并积极着手解决问题。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尤其不久前的“包容性发展”,就是针对“中国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何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制度层面把人放到目的的位置上,保障人民福祉与幸福,比什么都重要,经济发展与国家强大,也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更有尊严。 何为“包容性发展”?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创举,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一个补充与发展,明确表示“发展”虽然是“硬道理”,但却不是排他的,是可以兼容的,可以“包容”的。当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段,尤其是当我们需要排除干扰、力挺经济发展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指导思想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问题越积累越多的时候,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与社会精英会在“发展是硬道理”的牌子下忘记了“以人为本”的“硬道理”——他们忽视了某个特定的弱势群体的福祉,甚至会侵害、牺牲个体的利益。 如果说“中国模式”以其经久不衰的活力吸引中外经济学家的眼球,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的与时俱进,从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第三代领导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促使“中国模式”推陈出新。上海大火暴露出的问题,不是中国“中国模式”出了问题,恰恰是没有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应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包容性发展”的基础上,检讨、修补与完善“中国模式”与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Day: December 9, 2010
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杜平 2010-12-09 中美在东亚和国际事务中的较量越是频繁,就越能体现中国应对美国的能力在增强,越能说明美国的急躁。只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外交上稳步经营,与美国进行周旋时就能做到从容而自信。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上旬对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其间出席了G20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这是奥巴马上任两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出访,此前经过了精心的筹划和准备。 奥巴马此次访问亚洲的目的大致有四。一是提升与印度的战略关系,试图把印度作为准盟国对待,目的是要使之成为遏制中国的新伙伴;二是要加固美韩、美日之间的传统同盟关系,以强调美日韩安全利益,来削弱中日韩三国走向区域经济整合的趋势;三是要借助G20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集结多方力量对中国的金融和贸易政策发难,削弱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才立足不久的地位,从而保住美国独大局面;四是借助访问印尼,来展现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继续存在。上述所有目标都是针对中国,曾一度形成对中国不利的舆论声势。然而,最后效果却不如美国的预期。 美国挺印入常制造中印隔阂 印度行程是奥巴马亚洲之行的重中之重,原本拟定的首要目标是拉拢印度,鼓动印度与美国联手,对中国构成地缘战略压力;次要目标是扩大美印商贸关系,尤其是扩大对印度的出口。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奥巴马启程之前,中期选举刚结束,众议院多数党地位被共和党夺走,参议院的民主党优势被削弱。奥巴马政府不仅在内政上失去了国会和民意的支持,而且在外交上也顿时失去了底气。奥巴马启程前往亚洲之前,美国有舆论就提出质疑,认为此时劳师动众地前往亚洲访问,时机不当。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外交受制于内政。中期选举之后,由于内政和民情都发生了变化,奥巴马不得不调整亚洲之行的轻重缓急日程,在公共宣传上刻意地把此次出访与经济挂钩,声称访问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出口,为美国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印度期间,奥巴马把扩大双边贸易的话题塞到几乎所有日程中,借此向美国舆论和民众表明,他在努力地为美国民众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进行一次与他们利益无关的访问。至于寻求印度的合作来遏制中国,自然就变成了一个次要话题,或者至少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突出。 至此,我们不妨先做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政府若要有效遏制中国,就必须首先克服内部障碍,包括欲振乏力的经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国民对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不满以及奥巴马执政地位的削弱。展望未来两年,这些障碍不会很快消失,反而还极有可能会伴随着奥巴马总统走向任期的最后一天。 虽然美印联手遏制中国的话题降为次要,但奥巴马在访印期间依然不遗余力地予以推动,其主要切入点,也是美国外交决策者们比较得意的一点,就是公开承诺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的动机很明显,就是要利用这个话题在中印之间制造更多的隔阂。美国政府非常清楚的是,中印之间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纠纷,更有地缘战略和现实利益的竞争,中国不会轻易同意让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国际舞台上与自己平起平坐,更不会让一个有可能与美国建立战略盟友关系的国家虎背添翼。这一招相当阴毒,就是要逼迫中国做出反对印度入常的表态,如此就正中其下怀,美国就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印度毕竟是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毕竟是自尊心很强的大国,不会轻易被另一个大国当作棋子。自小布什时代开始,美国和日本就曾极力拉拢印度,试图建立一道围堵中国的“自由之狐”,但印度终究没有加入。与此同时,印度也许很清楚的是,奥巴马表明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说到底只不过是空头支票,因为若没有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支持,印度要入常,谈何容易。况且,在类似的国际外交事务中,历来的成功做法就是在暗通款曲和悄悄协商中形成默契,不到最后时刻不会随意声张,以免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而美国过早、过于公开地表态支持印度,难免会使其他常任理事国对美印之间的关系产生疑虑。对印度来说,这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奥巴马支持印度入常的表态,使中国陷入被动境地,笔者不以为然。原因是,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遥遥无期,中国是否要表态、何时表态、如何表态,完全是自己决定的事,对奥巴马的表态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至于印度,美国的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廉价承诺,远远不足以使之死心塌地地听命于美国。由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奥巴马在印度赢得了短暂的好感,但却未能根据自身的意愿确定中美印三角关系的未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在访问日本时,也做出了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承诺。很显然,这更是一种忽悠。几年前,当各国讨论安理会改革问题时,美国态度飘忽,舆论披露白宫并不希望日本入常。现在,安理会改革并不是联合国的议事日程,奥巴马政府如此慷慨,满口承诺,按美国历来自私自利、先取后予的性格,这是不符合逻辑的。还有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即使安理会要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数量,也要确保各大洲之间的平衡,不大可能同时增加两个亚洲国家。为了拉拢日本和印度,美国政府就如此轻率地表态,可以说是轻诺寡信。当然,这样的姿态无疑会赢得日印两国的掌声,但事实迟早会证明,这是美国为日印两国画饼充饥。 奥巴马这次访问印尼可以说是姗姗来迟。按原定计划,奥巴马在去年就要前往访问,但接连两次推迟,理由是要急于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在国会推销医保改革法案、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虽然理由很充分,但奥巴马政府对印尼的不够重视,却是最根本的原因。假若印尼是必须尽早访问的国家,白宫和国务院无论如何也会安排出时间。此次终于踏访印尼,总算了结了一件事情,而访问成果却是乏善可陈,名义上是要表明对东南亚的重视,实际上只是到此一游。 G20峰会美国成为众矢之的 倒是韩国一站值得特别提及,因为这是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中最为失败的行程。 奥巴马在韩国期间的主要外交目标有二,一是敦促韩国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以便早日签署自贸协定;二是在G20峰会上拉拢其他国家对中国货币政策进行围攻,迫使中国作出让步。但是,这两个外交目标都未达到。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文件其实早在小布什时期就已达成,但美国国会不予通过,主要争议点在于开放农产品市场。奥巴马此次试图说服韩国修订其中一些条款,特别是农产品贸易部分,但遭到拒绝,因为韩国内部同样有很大的阻力,使奥巴马政府无法在外交成绩单上加一项可以炫耀的成果。 奥巴马总统受到的最大打击,莫过于美国在G20峰会上成为众矢之的。如上所述,美国当初的如意算盘,就是要利用一些国家对国际贸易不平衡的不满情绪,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进行围剿。可是,由于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在峰会前两天宣布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发生震荡,美国引火上身,最后反而在峰会上被其他国家围攻,显得异常孤立。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和金融体制的主导者,在确定国际日程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一言九鼎,甚少有其他国家站出来挑战之,更不用说群起而攻之,但时移势易,美国在此次G20峰会上竟然形同过街老鼠。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自私自利的行为触犯众怒,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已大不如前。而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群雄并起,并逐步站稳脚跟,面对不公正、不平等的事情敢于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这是世界格局持续演变、世界经济重心正在转移的最重要体现。 美国焦灼不安应对中国崛起 因此可以说,奥巴马此次从亚洲铩羽而归,其实有深刻的内涵。第一,美国对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减弱;第二,美国的影响力越是减弱,其言行方式就越是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