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民主动态调查” [1] 一项研究中美日三国在东南亚民众心目中形象的调查显示,美国最差,日本最好,中国则居中。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遥遥领先的美国为何形象最差?曾经侵略过东南亚诸国的日本为何反而形象最好?中国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迅速崛起之际,为何在周边国家中的“形象”却不如日本?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入手,分析软实力在提升国家形象与地位方面的重要性,并对中国如何发挥自己的软实力提出建议。
美国的教训和日本的启示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获得的支持与好印象,并不一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经济能力与军事实力成正比。中美日三国中,美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军事实力上,都遥遥领先,冷战前如此,冷战后更是一枝独秀。然而,这一调查显示,三国中形象最差的,正好也是美国。
日本形象最好这一调查结果令很多专家学者感到不解:第一,日本在二战中对东南亚诸国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至今还不思悔改;第二,在中美日三国中,日本在二战后就被彻底解除了武装,只保留自卫队,令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因此也大大受到限制;第三,日本经济一度腾飞,但始终无法与美国相比。更有甚者,中国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恰恰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都比不上中美两国的日本,反而在东盟诸国中赢得了最好的形象。
日本是靠什么赢得了东南亚国家的欢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以及抽样问卷,我们发现当地人对日本的好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交往,包括民间社团之间的交往,以及民间对民间的慈善与捐助;二是日本商人与企业家发挥作用,他们投资东南亚,厂家遍布各地,这些日本企业不但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业,而且也把日本一些好的企业文化与精神融入商业活动中,让当地人受益;三是日本侨民与游客给当地人留下良好印象。
在调查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日本在塑造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政府机构相当低调,所为相当有限。换句话说,日本主要靠民间,也就是由日本的公民社会来塑造自身形象的。这一点恰恰与中美两国在此地区的作为背道而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几乎都是以政府为主,由政府唱主角。
亚洲多数国家特别是东盟诸国都比较弱小,在历史上多次遭受到外国入侵,这令他们普遍对强国大国保持敏感戒备的心态。日本因为其二战恶行而被解除了武装,实行和平宪法,反而赢得了这些国家一定程度的信任。
“亚洲民主动态调查”这一调查结果甚至让人觉得,国家的硬实力与国际上的支持率和好形象是成反比的。事实上,美国人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在亚洲最不受欢迎的时候。东盟当初成立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联合起来对付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渗透与“各个击破”。东盟成立之时受到美国的掣肘,而东盟的成功运作,对把美国赶出这个地区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的经验和美国的教训,从正反两面揭示着同一个道理: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在邻国眼中的形象,有了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还远远不够,软实力才是关键。一个国家凭借由政府与民间的交往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与文化特色,才能更加长久地赢得邻国的信任与尊重。
中国软实力的优势与不足
近年来,通过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的努力,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也逐步确立起来在国际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尤其是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中国第一次出手帮助东南亚诸国度过金融危机,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从2004年开始,中国又对印度洋海啸重灾区东南亚国家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助。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诸国中的形象与地位。
软实力最大的内涵就是文化。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在文化方面是天然的血脉相连,这一优势是美国和日本所无法相比的。
中国周边国家大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比较认同。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已在东盟6个国家设立了18所孔子学院,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帮助当地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海外华人华侨也是中国软实力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之一。东南亚诸国是海外华人华侨集中居住的地区,华人华侨虽然在历史上遭受了极大的不公,但随着东南亚国家逐渐接受尊重人权的普世价值,加上华人经济实力增强后逐渐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华人华侨在其所在国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
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地区投资做生意,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富裕了的中国人喜欢到东南亚地区旅游、探亲与访友,成为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间交往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展现中国“软实力”重要媒介。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展现我国“软实力”的优势,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政府主导模式受到质疑。东南亚国家对一个强大的政府保持警戒,是不难理解的。政府的有限介入,民间的大范围投入,是日本在东南亚展现自身软实力的成功之处。而中国这些年在东南亚扩大影响的主体正是政府。就孔子学院来说,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文化交流,然而,由于是由政府主导,加上在比较弱小的国家显得比较强势,因此一度引起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抵制,被指责为“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所谓“中国威胁论”等谬论大多是西方媒体炮制出来的,为了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向世界说明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中国近年大力支持国家级媒体的发展,加大外宣力度。但是,由于这一外宣行为仍由政府主导,结果反被西方媒体加以炒作,进一步损害中国形象。
其次,东南亚诸国防范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华侨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助推器,是中国软实力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更因为价值理念的差异,东南亚诸国对华人华侨始终保持着相当的防范,这令我们的外交与侨务工作要面对两难考验。如何既保护华人利益,发挥华人的积极性,又不至于令华人华侨所在国家心生戒备,这是需要有关部门长期关注并研究的课题。
第三,中国公民社会尚未成熟,这是中国发展民间交往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日本游客到东南亚地区旅游,可以让日本的形象加分;而中国游客所到之处,除了部分因此受惠的人群外,很多当地人都保持了慎重的批评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到东盟国家投资的中国商人,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反而惹来一些东南亚国家抱怨,甚至指责中国转移污染产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雇佣当地廉价劳动力。无论是到海外投资,还是到海外旅游,不管是否愿意,每个国民的行为都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行为,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每次集中爆发的民族主义情绪大多针对美日等大国,但东盟国家都相当关注。在今年8月香港游客菲律宾遭挟持枪杀的惨剧中,虽然错在菲律宾,可一些中国网民过激的言论还是引起东南亚国家部分民众的反感。一位在香港大学访问的菲律宾学者说,中国网民的言论,让他担心总有一天,当中国像美国一样强大后,他们会直接把军队送到菲律宾去处理类似涉及到中国人的突发事件。他虽然语带嘲讽,却不无代表性。
美国重返亚洲背景下的相处之道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多年以后的今天,东盟一些国家领导人却向着被他们赶走的美国挥舞起橄榄枝,希望美国人重返亚洲,目的竟然是“制衡中国”。今年以来,南海风波再起,加上中日因钓鱼岛产生摩擦,客观上都加快了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步伐。在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大手笔帮助邻国(尤其是东盟诸国)度过经济危机,并增加对东南亚国家的无偿援助和投资之际,竟然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着实令中国一些专家学者感到不解。一些中国智库人士甚至因此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太“软弱”,我们应该像美国那样强大,我们要向这些国家展示我们的肌肉与实力,让他们闭嘴。
然而,一些东南亚学者认为,强大的美国当时没有使用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蛮干”,悄悄撤出,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价值观”。可以说,美国人这一“软弱”看在东盟国家的眼中,正好是他的“软实力”,马来西亚一位学者甚至就此认为“美国人经受住了考验”。那么中国强大后,受到比他弱小很多的亚洲国家挑战,中国将如何应对呢?他说,中国如何应对东盟国家尚不清楚,清楚的是:中国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看在眼里,作为评估中国这个崛起大国的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内地一些学者对美国看不惯,要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却往往口不择言,不顾东南亚诸国的感受。美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也常被中国内地一些学者简单解读为“美国重返亚洲”实行霸权。其实,美国是否能够回到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不是美国自己能够决定的,决定权也在这些亚洲国家。如果我们一味批评美国,这些亚洲国家也会受到影响。一位越南的学者对我们说,为什么我们和美国人握一下手,你们就要“干涉”我们的内政?越南是一个主权国家,可以和任何国家发展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合作关系。
当今的国际格局由美国所主导,主要是二战以后形成的,目前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深陷这一格局之中。因此,对于美国重回亚洲,中国政府和媒体不宜反应过度。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亚洲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中国应该和美国展开良性竞争。
在与亚洲邻国交往的时候,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的一席话值得中国人思考:中国未来最好像美国一样,学着比较“厚脸皮”,接受各方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全球领导者。什么是软实力?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的一位官员如是解释:硬实力是你用经济制裁与武力威胁让别人退让,让他们不敢对你提出批评,但你会发现,你越强大,你的敌人会越多;软实力就是你虚心听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批评意见,至于改不改,那倒并不重要,可你的姿态,让人家很舒服。这就是中国人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东西,就是“软实力”中最硬的。
扶持民间主导的公共外交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一定要具有全球视野与历史眼光,并且要改变过去政府做得多、民间做得少的局面,积极发展民间交往,拓展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软实力。
什么是公共外交?简单来说,凡是民间力量与民众参与的外交活动就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一种旨在提高国家形象,弥补政府外交部门之不足的重要措施,在西方并不鲜见,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的事务。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中国掀起了一股“公共外交”热,这是顺应中国外交新局面而生的。
然而,目前中国的公共外交主要突出的是中国政府对他国民间(民众)的外交,这只是公共外交的一种形式。中国的民间(民众)与外国政府与外国民间(公民)之间展开的外交活动,同样也是公共外交。相对于前者,后者更需要提倡与扶持的。如果我们集中在中国政府对外国民间这种单一的公共外交,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容易让外国政府与民众产生反感,也容易引起外国政府与民间的误会,认为中国政府在海外“指挥”与“影响”他国民众。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们不应该摸着石头过河,而应该加强政治与外交的理论创新,强化涉及东南亚政策研究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1] 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BS)是一个应用研究项目,致力于研究亚洲公众对于民主与治理的态度、政治态度、现代与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与政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