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22, 2010

穆 骏 2010-11-22 与以往华盛顿为了经济与贸易议题而找北京麻烦不同,美国这一次的“重返亚洲”是延续冷战后的对外政策。中国在面对死灰复燃的“新冷战”思维时,必须有大战略与大考量,才能够化险为夷,保持中国继续崛起的势头。 进入2010年中国外交屡起波折,遇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变局:美韩质疑对天安舰事件调查,中日撞船事件中美国偏袒日本,南海危机美国搅局,以及美国日前高调支持印度“入常”等等,每一个事件都折射着急不可待返回亚洲的美国身影。这无疑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标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实际行动。在南海危机中,美国高调挺越南,更高喊南海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中日钓鱼岛纷争中,美国代表暗示随时可以参加“(中美日)三方会谈”,更是把自己当成亚洲“调停人”的角色。在中方没有回答他的情况下,连续两次高调宣示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的范围,并预计于12月与日本在附近海域举行军事演习。 美国奥巴马政府近期动作之大,远远超过了国际问题专家与智库人士的预测,也超过了以往动不动以人权与周边安全议题迫使中国在经济(贸易与汇率等)上让步的“传统做法”。无论是美国,还是卷入其中的亚洲周边国家,中国几乎都是他们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对中国制造“政治事件”,在国际关系上给中国制造麻烦,都是为了压制中国在经贸与汇率上让步。可这次显然有所不同。 笔者近日与美国驻北京大使馆以及部分美国智库人士接触所得,美国这次是“很严肃地思考中国问题”,所谓重返亚洲,目标就在遏制中国。这个做法是符合美国冷战后的一贯政策的,并不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时之选”。一位美国领事馆官员告诉笔者,冷战后老布什总统就及时制定了“和平演变”中国的政策,但由于中国当时比较有戒心,老布什无处着力,结果受到了克林顿的攻击。克林顿上台后于1995年开始制定对华强硬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了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美两国一直剑拔弩张到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成为高潮。即便如此,克林顿的对华政策也受到了小布什的批评,小布什上台伊始,就着手部署实行老布什当年制订的“和平演变”计划。就当时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显示:小布什把遏制与演变中国当成自己执政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911事件”改变了这一切。接下来整整8年里,美国的重心转向反恐,中国成为他必须倚重的合作伙伴。 一位布鲁金斯研究院的中美问题专家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反恐,给了中美关系长达八年的“蜜月期”,也为中国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但是,这并不表明美国忘记了中国这个冷战后的“假想敌”,只是美国自顾不暇而已。一旦等到美国的反恐压力减轻,就会把中国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在进入2010年后突然转趋对华强硬,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八年压在美国头上的“反恐重担”已见缓和:伊拉克零星战事基本平息,阿富汗也将在三年内撤军。另外,日常反恐已经成为常态,不再需要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回到十年前,回到1995年克林顿制定了遏制政策,甚至回到老布什的“和平演变”都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促使美国在这个时候把重点转向中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这两年在国际上展现的崛起势头,让美国感觉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亚洲国家的“恐中”心理重返亚洲,实在是难逢的好机会。 台湾一位民进党智库人士则说,促使美国重返亚洲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台湾。他说,马英九上台后,同大陆越走越近,美国虽然表面上表示支持两岸接触,减少摩擦,但在战略上感觉到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好像与美国渐行渐远。在有可能某一天突然失去“台湾航母”的情况下,美国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渗透,不失为补偿的战略策略。中国大陆也有学者对美国重返亚洲时的美台关系感到好奇:美国这次来势凶猛的重返亚洲,始终与台湾保持了距离,而台湾当局也与美国保持了距离。这与历次美国在遏制与围堵中国时首先把台湾当成跳板与马前卒的做法明显不同。美国部分人士认为,台湾已经在中国大陆迅速崛起的巨大能量面前变得沉默与温顺,ECFA 之后,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越来越严重,台湾可资美国用来对付大陆的优势在逐渐减少。 从各种迹象显示,与以往华盛顿为了经济与贸易议题而找北京麻烦不同,这一次的“重返亚洲”是延续冷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多年的高速发展积累的经济实力,使北京比较容易化解中美之间的经贸纠纷,但对于死灰复燃的“新冷战”思维,则必须有大战略与大考量,才能够化险为夷,保持中国继续崛起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