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副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的解读
博鳌论坛成立近十年以来,已经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由亚洲国家发起的国际组织。博鳌论坛不仅在亚洲国家之间地位重要,而且是亚洲国家在国际社会表达声音的重要舞台。中国海南省的博鳌作为论坛总部驻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在亚洲国家中的份量。因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博鳌年会上的演讲具有特殊的国际影响力。博鳌论坛的讲台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非正式表达意见的有效渠道。
在2010年博鳌论坛上,最受瞩目就是习近平副主席的主旨演讲。中国在博鳌论坛参与国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演讲也顺理成章成为各国了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关系新方向的窗口。此次论坛,习副主席的主旨演讲不但继承了胡锦涛主席关于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富有深远意义的创新方略。
习近平副主席继承了胡锦涛主席的论述精神
习近平副主席在2010年博鳌论坛的主旨演讲继承了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的主旨演讲的论述精神。习副主席开篇便指出,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真知。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起来,就必须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习副主席认为,胡主席的这一论述具有前瞻眼光,其深刻涵义正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习副主席进而强调了新形势下新的发展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在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突出,不但成功抵御了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而且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要保持良性发展势头,必须完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复兴之路。
为了完善发展模式,习副主席明确了绿色复兴之路的核心,即科学发展。这是对胡锦涛主席“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进一步继承和拓展。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演讲中,习副主席将胡主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到中国的发展策略上,并点明“科学发展”的内涵。习副主席指出,科学发展就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在此基础上,习副主席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走科学发展之路。习副主席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策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习副主席指明,国际社会倡导的绿色发展和中国一以贯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因为两者都有共同的价值核心,即科学发展。习副主席以“可续发展”为灵魂,将绿色复兴的国际共识和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机结合起来,可谓是在对胡主席继承基础上的创举。
因此,习副主席继承了胡主席关于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原则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中国应该“顺应新形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这种继承与总结是习副主席在此次博鳌论坛演讲的起点。在继承胡主席的基础上,习副主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理念。
展望未来:习副主席富有深意的创新理念
第一,中国应考虑完善过去的发展模式。“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表明中国可以参考国际经验,但国际经验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人民要求进行改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表明即便是中国过去曾经走过的发展模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习副主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9.8%,如此高速的增长已经载入人类史册,并成为中国辉煌的标志。但是短时间内高速增长的代价也是明显的。高速发展给环境和资源所带来的负担有可能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是中国过去发展之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所应该正视的新形势。习副主席这种对发展模式的论述表明了其正视“改变”的态度。“改变”并不是因为过去的方法不好,没有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证明了我们过去的道路走得很成功。“改变”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国的发展之路必然会产生顺应形势的相应变化,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发展。
现在的国际新形势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发展为环境和有限资源带来了极大负担。因此必须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和资源。由此,习副主席强调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实行战略性调整。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习副主席指出,中国应采取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发展自身不能过度开掘可再生资源,不能掠夺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和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速度十分缓慢的资源,因而为资源和环境带来过重负担的发展不能被视为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环境友好,并节约使用有限资源,中国才能彻底摒弃粗放式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值背后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钢铁、冶金、石化等重化项目。这些项目的上马随即带来汽车、住宅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热,各种泡沫频起。行业间的互带效应直接导致能源供应出现问题,电力、煤炭、石油等资源相继亮起红灯。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总量的50%、钢铁占34%,煤炭占31%、氧化铝占25%、电力占13%。如此高比例的能源消耗量却只产出世界4%的GDP总量。这种高投入、高浪费、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制造社会民生问题,也使得经济虚热、环境报警。这种怪圈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环境、资源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习副主席认为这种增长方式必须进行转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做出以下调整。
首先,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习副主席指出,要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对此,中国已经做出了切实举措。中国从2007年开始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大批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小煤矿、炼钢、水泥、造纸、化工和印染企业。2009年,中国继续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些实在的作为和具有国际约束力的承诺展现了未来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和有计划的稳步行动。
其次,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机制。在习副主席对“科学发展”的诠释中,要破解发展难题,唯有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目前的发展难题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加重了环境和资源的负担。如何解决这个两难困境,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习副主席为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的道路。习副主席一再强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单纯治理高污染,高浪费的企业,虽然能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但是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唯有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增加生产技术中的科技含量,才能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又保障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科技创新机制的促进下,中国才能建设习副主席所指出的“生态文明”家园。
再次,习副主席特别点明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发展。中国人口基数大,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最近一次国际金融海啸更加明示了开拓、培育国内市场,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性。此次金融海啸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冲击比较大。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珠三角产业集群走的是“三来一补”,出口加工路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当金融海啸袭来,国外市场紧缩,供应链断裂,致使珠三角地区厂家订单骤然减少,因而导致其经济效益受损,甚至破产。这警示我们,只有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才能确保中国能够平稳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
第三,应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工业化道路密切相关。健康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习副主席在演讲中诚恳而客观地点出中国的当前国情: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出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的部分城市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上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习副主席一语中的地点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就是说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虽然发展不能以环境和掠夺资源为代价,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遏制发展。习副主席认为中国要走两全的道路,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健康的工业化道路也要处理好建设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对此,习副主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做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工作。这具体应分两方面进行。首先,应消除贫困,实现平衡发展。虽然这是习副主席对全亚洲国家提出的意见,但是这个意见也适用于中国现状。中国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不能出现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去的现象。其次,大力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习副主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成批涌现。因而,培育人才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素质,深远看来发展的速度也会受到人才优质程度的影响。因而,习副主席十分强调要大力培育人才,健全各尽所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得由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第四,以人为本,深化全民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习副主席所倡导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发展兼顾环境和资源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习副主席特别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观念要从小习得,并在整个社会营造保护环境的观念。习副主席指出,我们要以极其认真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对待环境与历史问题。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就要将这种观念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才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深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此外,只有这观念深深植根整个社会,国人才能转变消费模式,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从而实现生产与生活一致的价值观念。
第五,走高度务实的发展路线。习副主席强调中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说到做到、知行合一。在演讲中,习副主席列举了中国过去在绿色发展上已经做出的成绩和努力。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关于一系列国际条约的最早签署国。中国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最早通过《21世纪议程》、最早制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还将能耗具体指标编进五年一度的规划,并已经做出相当成果。习副主席表示,虽然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严峻,但中国仍以最大决心和积极性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共行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所做出的一系列承诺都会在国际各国的注视下按部就班完成。列举一系列成就和指标并非仅仅表示中国的决心,更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展现大国风范,不仅要表姿态,还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习副主席的这种务实作风是贯穿演讲前后的。这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特点,更预示着他的创新风格。实干与用事实说话不仅是他对待节能减排议题的看法,更是他对国家发展模式的整体态度。
综上所述,习近平副主席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继承了胡锦涛主席的“发展模式顺应形势变化”和“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了富有深意的创新思维。习副主席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应产生理念上的变革,要从重视发展速度转为重视发展质量,走绿色复兴之路。中国要彻底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方式,从高增长、高浪费的方式转变为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模式。同时实现科教兴国,大力培育人才,提高全民在环境保护上的素质,全民营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系统、全面、深刻论述创新发展模式。因此,习近平副主席的演讲可谓是中国的发展由重绝对值转向重质量、重环保、重素质的拐点,是开启中国新型发展之路的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