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衛兒 2007-08-22 香港缺乏有遠見卓識的領袖;優秀政治人才更是後繼乏人。尤其當日前香港最大政黨、也是最主要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主席馬力病逝之後,問題即一下子浮出水面。 香港缺乏有遠見卓識的領袖;優秀政治人才更是後繼乏人。尤其當日前香港最大政黨、也是最主要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主席馬力病逝之後,問題即一下子浮出水面。 馬力是在8月8日因結腸癌病逝廣州,年僅55歲,既令北京及傳統左派陣營扼腕,政見迥異的民主派也深表婉惜。民主黨,、公民党、社民聯等泛民主派都表示,儘管彼此政治立場不同,但稱讚馬力是一位理性、平和的人。而與馬力為大學同班同學的民主黨中常委張文光更覺傷感,他指馬力是一位願意為理想奮鬥的正人君子,並透露多年來,政見對立無損兩人友情,平常兩人喜歡交換好書閱讀,也交流讀書心得。張文光直指他倆以書會友的情誼世間難求。 馬力早逝,民建聯再次面對主席接班人問題。如今看來副主席譚耀宗要頂上了。譚耀宗謙和而立場堅定,與傳媒關係也融洽,加上具豐富從政經驗,由他帶領民建聯,目前或許是不作他人想。但吊詭的是,今年已五十有八的譚耀宗,若要當党主席,早該在三年前當了。 2004年前主席曾鈺成為民建聯在區議會選舉的滑鐵盧引咎辭職,民建聯幾經考慮,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讓當時己是副主席,但勞工形象突出的譚耀宗“讓賢”,改由五十剛出頭的秘書長馬力接班,目的就是希望以馬力的書卷氣及中產形象,把民建聯轉型為能讓香港中產人士也接受的跨階層政黨。痛定思痛的民建聯醒悟到,要成為香港最具實力的愛國政治力量,“草根”實不足矣。幾經努力,民建聯終於發展成香港第一個“萬人黨”。但上天卻給民建聯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民建聯領導層“白頭人送黑頭人”。轉了一個圈,譚耀宗還是要披掛上陣了。 對香港的傳統左派陣營,人們普遍的同感是,有才幹又有知名度的人才“買少見少”。加上長期以來,左派陣營被社會,特別是政敵套上 “原罪”標籤,從 “土共”,“老左”,到 “保皇黨”等,既令民建聯窮於 “洗底”,也無形中令一些有志之士即便未至於卻步,也得考量再三才決定是否加入。 加上近年香港社會,特別是傳媒對政治人物 “明星化”推波助瀾,不 “出位”者只能默默無聞。民建聯已是香港政黨中較早開始培養第二、第三梯隊的政黨,但多年過去,民建聯一度敲鑼打鼓推出的一批 “副發言人”,如今已經幾乎被忘記。 要不是曾蔭權政府大談特談 “親疏有別”,把民建聯的陳克勤招進了特首辦,香港人會知道這位在民建聯內部埋頭苦幹的落選區議員嗎?而入了政府 “候門”的陳克勤,後勁如何?怎樣真正做出成績及保持知名度,也還是未知數。 主管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曾要求民建聯 “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但說易行難,民建聯不是不知道自身問題所在,因此在近幾年努力吸納年青、中產、學歷高的新一代黨員。但前輩的光芒仍把他們的身影蓋住。其實,政黨人才青黃不接的不只是民建聯。泛民主派又何嘗不是面對同一難題?曾在年初挑戰曾蔭權參選特首的梁家傑,日前就慨嘆,香港政治人才難尋。但另一邊廂,民主派的新生代,也抱怨出頭之日遙遙無期。正如民主黨員甘乃威,為爭取角逐馬力遺下的立法會議員空缺,就炮轟民主黨不推薦自己黨員參選,反倒支持別的泛民代表,“等了七年還要再等七年嗎”? 七年前,甘乃威為了讓路給知名度更高的其他民主派候選人,無緣競逐立法會議員。他這句飽含多少委屈的說話,出自已經47歲的甘乃威之口,自然非那些“要以大局為重”的黨內大佬們所能體會,也顯見政治人才要出頭,與政黨通盤考慮,政治佈局都息息相關,如何協調實在是香港各政黨均須掌握的一門藝術。 香港回歸以來,北京一直擔心香港“人歸心不歸”。民建聯是本地的愛國團體,他們真誠努力著,但所受到的各種主觀或客觀的限制及委屈,肯定比甘乃威的個人屈辱沉重得多。對此,北京應該心中很明白。明白政治是在妥協的同時,不忘扶持自己的力量。這是北京的責任,也是香港特首的責任。民建聯“內強素質”可以靠自身努力,但“外樹形象”,若缺乏北京和特區政府的配合,單靠其一黨之力,則實非易事。...